标签:
生活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建议 |
分类: 教育心理 |
http://q.blog.sina.com.cn/xljs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科学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教育模式。因此,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我校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因材施教,营造快乐教学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既不失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能动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的人,要通过教学媒体创造一个能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都有成功和收获的体验。在教育方法上,我们要承认差别,分类指导。在评价学校时,不应以单一的“升学率”和“中高考分数”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学生,则应把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品质列为评价指标,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诲人不倦,更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平等待人,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友善、和谐的成长环境。
2、减轻学业负担,注重“原创能力”培养
社会大环境就像树木生长于其中的气候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提高青少年学生乃至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急需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减“负”不但减不下来,反而加重了,主要是加重在心理上——即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其实,考试只不过是对竞争者的一种甄别方式,而竞争的目的在于分享教育资源。只要存在“资源紧缺”和“竞争过度”,就难以阻止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加重学习负担和考试负担。针对该问题,我国需要扩大高校招生名额,进行高考改革,实行“宽进严出”,并且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用人要求合理化,使各层次岗位人才都能发挥作用,都有前途和合理的工资待遇,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善,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精神”与“原创能力”,这种原创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3、学会情绪调节,培养情绪智力,开展多种心理咨询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即“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由四方面能力组成,即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等,将有助于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等,都会受到学生欢迎。
4、开办家长学校,优化教养方式,创建良好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优化教养方式,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六个"不要"一个"一致":在教养方式上不要"溺养娇惯";在教育重点上不要"重才轻德";在教育方法上不要"简单粗糙";在能力培养上不要"包办封闭";在相互沟通上不要"强加与人";在成材希望上不要"拔苗助长";言传身教言行一致。学校应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取得联系,共同配合搞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家庭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们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要通过办家长学校和建立家校联系本,使家长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主动争取社区的支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总之,三方面要共同努力来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