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文化 |
分类: 教育心理 |
http://q.blog.sina.com.cn/xljs
自我意识教育、优良习惯教育、意志磨砺教育、个性体验教育、总结升华教育。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记录过程,体验经历,逐渐开启自我意识;通过反复严格训练,记录成与败,感悟人生,不断升华精神世界;记录生活点滴,个性的成长旅途,总结经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上的升华。
1、搭个性平台,启开自我意识。——启
启,就是打开的意思。打开学生的思想,激发自我意识。
根据杜威个性化思想,建立了“个性化成功教育计划”工程。这个工程就是通过让学生先了解自己,在导师的帮助下养成“计划——行动——检查——改进”的习惯,学会制订计划,管理时间,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改进过程,不断进步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工程里,学生得到的是“成功=目标+计划+决心+行动”!
事实上每个孩子从天而降以后具有多种潜能和个性,有些个性是必须制止和压抑的,而有些个性则需要培育和挖掘,什么样的个性才是最应该鼓励和发扬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俗话说只有暴露了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怎样暴露学生问题?不是由导师指出,而是借助平台PEP手册启发学生充分暴露。
各种教育都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导师在辅导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通过各种教育契机的引导,逐步使学生逐渐认清到自己是谁?来这里做什么?将来自己要做什么?等等问题,即由一个被动的我开始向主动的我转变。
在实验中,我们摸索出几中启的方式。
第一、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开学生的主体意识。“品行要靠品行去引导,人格要靠人格去影响”,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
第二、倾听理解,与学生共鸣。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导师要对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话,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
第三、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第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学生在事件或情感对比中,找到差距,心灵受到震撼而猛醒、开悟。反差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深。
第五、对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领悟生活的真谛。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需要耐心等待。
2、用优质方法,建立优良习惯。——训
训,不是训导,而是培养;不是枯燥的同样过程机械化模式,而是有针对性的训练。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习惯是一种极好的生存能力,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学业低下、行为退让都是源自不良的习惯。因此,这项教育工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学生的旧习惯,建立一种优良的新习惯。
用“计划——行动——检查——改进”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即高一学段)帮助学生建立优良习惯。从心理研究理论假设说来讲,大约三个月,一种习惯就可以建立,通过复习稳固下来。所以,课题组研究认为只要坚持一个学期,学生就基本能掌握这样的科学方法,再用高一下学期的时间,通过复习,巩固训练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具体做指导的时候,基本按照这样5步骤的路径进行。
第一、分析并统计好自己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时间资源。除了吃饭、睡觉、上课等必须使用的时间,看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还有多少,这些时间分布在每天或每周的什么时候,学习上的困难向谁去请教?
第二、把困扰自己学习问题做个统计。按照问题的个数、知识点数以及页码数,进行汇总。
第三、科学管理时间。把自己的能支配的时间分段,每段留出少量机动的时间,把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时间段分配在有效时间中。
第四、完成任务。努力在有效时间段中完成分配的任务,若是提前完成,可以把后面的任务提前。
第五、过电影。每天的学习,都要把所学内容要点归纳出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睡觉之前,过过电影。
个性化成功教育计划工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状况,将活动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将师生的对话作为基本的辅导元素体现在三年的高中辅导全过程中。这个工程实际上是一个因果链,这个辅导链的前提就是根据学生内心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内在需要是引发其后来各种动机的本源。
因此,实验中,特别强调:
(1)导师辅导的重点是过程,不是终点。学生的成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多成长中的问题暴露出来,事先并没有什么预兆,我们有时无法提前知道,所以不能事先规定辅导的具体内容,只能在学生的经历中丰富的体验中逐渐探究。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的体验会自动生成新的欲求,由此产生各种需要,那么导师的辅导就不可能进行提前设计好。要根据情境、多样的性质去适时建立辅导模式。
(2)在辅导过程中,导师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而不应该按照道德要求和纪律要求,规范训练学生,立即纠正学生的错和偏。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有变化的有进步的,学生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具有阶段性,等到了一定时候,导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达到效果,所以导师过程中看到的反复和退步、徘徊不前都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