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感悟随笔谈天说地 |
分类: 教育心理 |
http://q.blog.sina.com.cn/xljs
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工作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教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再如老师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说明了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的实际表现就是老师声嘶力竭说教又毫无效果。“超限效应”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人们常说“磨刀不费砍柴功”,但如果每天都磨,甚至每节课都磨,不仅占用了砍柴的时间,而且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不然学生就会认为你啰唆。上课拖堂也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事实上,拖堂时间内讲的知识没有几个学生能听进去、记得牢的。做后的结果是,教师在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来培养学生厌学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