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箩筐”理论

(2007-01-31 16:55:30)
分类: 教育心理

“箩筐”理论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举了这样生动的例子:教育好比一个“箩筐”,本来这只箩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假如只管放大的东西,可能只放几个就满了。如果放的东西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仅可以多放一些东西,而且可以使小东西填补大东西之间的空隙,这就像石头和沙子,沙子寻求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这就无形中扩大了箩筐的容积。我认为这位教育家在向我们阐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姑且把它叫做“箩筐”理论。

现在教育界流行着所谓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木桶理论被人发现于木桶中、验证于盛水中,又运用于教育中。这种理论强调不拉下一个差生。可实际上,把一个差生培养成一个优等生,谈何容易。于是其捷径是:把长板锯短。有人称此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深究起来,这种理论过分注重了受教育者中的劣势群体

其实,人们在发现这种短板理论之前,就有人悟出了“钉耙”理论。一钉耙挖下去,最先挖到宝藏的是最长的那一根钉。于是,“优等生”又被众星托月,最倒霉的又落在劣势群体身上。实践告诉我们,所谓“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各有各的优势,同时也各有各的先天性不足。“木桶”理论一味迁就落后者,完全忽视了传统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也忽视了教育工作者的杠杆作用。而“钉耙”理论的实质就是所谓的“英才教育”的翻版。现在看来,“箩筐”理论既兼顾了这二者的优势,又摒弃了这二者的先天性不足。善教者,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取东西的方法是其根本大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第一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