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blog.sina.com.cn/xljs
就像进自己的家门不必敲门,进别人的家则必须敲门,必须征得人家同意方能进入一样,私人空间是不能随意闯入的。这是因为每个个体不仅是独立的,即有独立的生存权利、独立的生活方式、独立的个性意志;每个个体都还有部分属于不愿显露、不愿告人的隐秘,以致每个个体都会很本能地护卫着这个自我空间。
那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是不是能注意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这确实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与人共处的重要原则。
《萌芽》杂志曾组织过一次京沪大学生的对话,有一事例引起了讨论:某沪籍大学生和某京籍大学生是同系的朋友,有一天,沪籍大学生买了本热销书,放在书桌上转眼就不见了。过了两天,那位京籍大学生笑嘻嘻地把书还来了。沪籍大学生很不愉快,说即使是朋友也要分清你的和我的。北京籍大学生反唇相讥:既然是朋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弄得不欢而散。讨论的结果是:这位沪籍大学生的意识是现代的,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应表现得大气一些。固然,这是两种个性、两种风格的交往引出的故事,尽管不关涉到做人的
品质,却也告知朋友之间也是应该有界限的。这正如贝多芬所说: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朋友之间应该如此,一般的同学同事之间的交往,因为彼此在时空距离上很接近,更应该在意识上亮起一盏红灯,告诫自己、约束自己,以免自己无意识地跨入了他人空间,从而在文明举止和人生格调上提升自己。殊不知那些委琐者、势利者、闲散者专事打听别人的“趣闻逸事”,以及种种关系的来龙去脉,然后议论之、搬弄之、传播之(有的甚至还会窥视、乱翻别人的东西),不仅破坏人际关系,更会混淆是非,归根结底是要被公众唾弃的。对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来说,人与人之间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尊严是需要双方来共同维护的,毋宁说有意识地打探他人、骚扰他人(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就是无意识地闯入私人空间,都是难以原谅的非文明行为。
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读到一则消息令人感动,那就是成千上万的日本球迷离开看台的时候,看台上竟没有留下一张纸屑。为此,法国电视台向全世界直播了日本球迷自觉清理看台的全过程。其实,当一个人处于公共地域的时候,他就是在与公众共处,在与公众交往。所以,对公共地域的一系列秩序的认同、一系列规则的遵守,就是对公众的礼貌,对公众的尊崇。反之,那些在公共地域的不文明行径,表面上不是针对人的,实际上确是忽视公众,甚至侵害公众的。
上海的两位大学生游览黄山时随手从天都峰上扔下两个矿泉水瓶,其中一个挂在悬崖的树枝上。只见放绳工系好安全带,默默地坠绳而下。当放绳工悬在半空中颤巍巍地捡起矿泉水瓶时,两个大学生惊呆了。他们说这一幕胜过10万张罚款单,他们不仅向黄山管理局写了致歉信,还利用暑假组织了志愿者投身到黄山的文明创建活动中。由此可见,在公共地域中的表现是一个人学会共处的重要功课——它需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并从中不断地求得修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