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http://q.blog.sina.com.cn/xljs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孩子们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12岁以后都会帮着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取零用钱。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取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家长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合人民币120000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让孩子吃点苦有好处”,但就是做不到。给孩子一把放飞的伞吧,既明之当笃行之。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与已经踏入富人俱乐部的澳洲相比,我们对孩子的呵护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1,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2,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3,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家长认为,特别是妈妈,总是"宝宝,衣服弄脏了,妈妈来喂"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4,如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就可以把此菜收起来。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5,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