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心理 |
中学生早恋,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按一般成年人的理解:求学阶段,尤其是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阶段,孩子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十几岁的孩子弄出些卿卿我我、两情相悦的事情,实在不应该。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成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是否应该自问:我们都曾从花季般的年龄走过,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成长的烦恼”?
将心比心,不要总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而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判断问题,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在引导孩子从早恋的漩涡里脱身时也就会多一些耐心和尊重,而孩子对这样的教育会更容易接受。对那些有早恋倾向的同学,应当正确引导,讲究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阻拦,反对过头了,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带来相反的结果。其实,真正的早恋是极个别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和家长过于敏感,只要男女生站一块儿说话,就认为苗头不对,紧接着就更让人难以接受:警告、检查甚至斥责、打骂……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在学校里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应该让自己的人格、心理等得到成长与完善。老师、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见到异性就发憷吧。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改变,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分寸就行。如果有些同学拿捏不好,那老师、家长再适时适度地加以提醒也不晚。
我经常从一些同学传看的、专为少男少女“量身定做”的课外书中发现描写学生恋爱的文章。有的书甚至从头到尾写的都是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很简单,无非是某某男生长得帅,某某女生长得美,然后一方爱恋另一方,接着男女主人公开始通电话、看电影、去游乐场……我也曾听到一些同学议论,说高中生没有谈“朋友”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这种论调让我十分震惊。我想,他们可能是受了那些不良书刊的影响。我和她本是全校最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的。我俩同桌,在高二下学期时,我们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情愫,由开始在学习上的帮助和互勉,逐渐升级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和对待,我们陷入情感的漩涡中难以自拔。那年高考我们俩双双落榜。后来,我们同时转学,又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大学。但这段弯路,成为我们最惨痛的教训。哪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发育成熟是一个近十年的过程,在漫长的十年中,对青少年多一点宽容,多一些正向的理解,多一份人性的尊重,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荣誉感和自信心,是成年人不可推脱的责任。师长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智而心平气和地单独谈心,耐心地希望和等待。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如果对于恋爱问题一直避而不谈,势必会令更多的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陷入误区。开诚布公地讲清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时,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张扬,冷处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导致“破罐子破摔”。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因为孩子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有时还会有反复。事实上,真正在青春期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人极少。对于大部分青年男女来说,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很自然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老师、家长能够给予理解甚至出谋划策,告诉他们如何选择朋友、提出交往建议,而不是一味地禁止,那么年轻人还是会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