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心理 |
正视“黑话”
校园“黑话”的盛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它属于一种“亚语言现象”,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中一直都存在的,并且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大家所使用。对校园“言子”应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对校园“黑话”中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有“青春期反社会行为”,在此阶段,学生们的求新求异、特立独行都是正常的,只要度过了这个“发展中的危机”时期,有了较强的分辨能力,自然就不会这样了。
校园流行语丰富了话语空间;反对者则认为校园流行语显得很“痞子气”。
‘飘飘’就是同性恋!”小李见记者如此“无知”,继续补充道:“飘飘”还有一个同义词是“玻璃”。“扁”、“K”、“修理”就是“打”的意思,“研究国粹”就是打麻将,“学习文件”就是玩扑克牌,“特困生”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学生,“觉皇”就是嗜睡的人,“人性”、“甜蜜”、“晒月亮”、“青春必修课”都是约会,“白骨精”为白领骨干精英……
对这些词汇的来源渠道,首当其冲的是来源于网络流行语,如“MM(女孩)”、“GG(男孩)”、“汗(被吓到)”、“顶(支持)”、“3166
电影台词也为产生校园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弹药”,如“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人心散了,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之类的话语都来自于近年贺岁影片里面的台词。
提及校园“黑话”的传播速度相当的快,大约布道一周就已经普及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