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积极、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任务,而且要肩负重要的育人责任。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因为常受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规定。对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的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各种我国现在教师职业队伍现状,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作如下概括:
1.愉快接受职业身份,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
2.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善于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问题学生”,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
3.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有良好的耐挫力。
4.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具有渊博的学识,优化知识结构;谙悉并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勤恳务实。
二、教师的心理问题
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那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父母不管孩子,把孩子仍给学校,把教育子女的责任都推给了教师”,“社会太复杂,我们对学生的影响力很苍白”等等。同时也可以听到对教师的评价,“某些教师没有尽心尽力,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教书把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是拼命做家教挣钱”,“
根本没有老师的师德”等等。以上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实情”。
1.
无奈的选择。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不喜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只是把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工作中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学生的交往中就体会不到快乐,从而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情绪就必然使教师较少关注教育领域的新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由此带来的信息和技能的匮乏,无奈的选择导致进取心的缺乏,只感到教师工作的平淡、重复、、无聊。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在心理上患得患失,觉得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工作马虎,敷衍了事,随意性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工作缺乏效率,也难有较大成绩。
2.
职业的倦怠。教师是一种应激的职业,所教学生多,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身体上,出现疲劳、头痛、胃溃疡、高血压等症状;智力上,出现决策能力降低,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情绪上,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行为上,厌倦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厌烦、挖苦、谩骂等。
3.消极的心理如情绪烦躁、讽刺挖苦、缺乏爱心、吹毛求疵、意志力缺乏等。教师不健康心理状态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例子证明,对学生教育的无效或负效,往往是由于教师的情绪不稳定等消极心理品质造成的。
三、心理问题的原因
1.职业的高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因为高要求,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2.社会的高期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课改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转轨时期的探索,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状,表现出求全求美、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
四、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的心理状况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1.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教师是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都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2.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可见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啊!
3.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心态健康向上,态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课上课下的积极情绪、热情的举动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有直接积极的影响。
4.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给教师暗地里拆台。其他因素不说,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是否产生,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5、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
五、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社会大气候的理解支持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为教师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教师更要减负,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2、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要重视心理管理,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帮助教师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与自豪感。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同时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激励方式,避免产生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提高教师心理满意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应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建立温馨的谈心室,开展谈心交流活动。
3、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保健首先,承认自己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专业活动。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如听听轻音乐,唱一唱欢快的歌曲;找知心朋友把自己的遭遇、想法说出来;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如郊游、听音乐、散散步。另外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来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的找心理医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