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于孩子,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对母亲的眷恋,是不是仅仅因为妈妈提供了奶水、食物,或者,更简单点,就是俗话说的“有奶便是娘”?答案当然非也!
婴孩对母亲情感依恋的问题,一直都是心理学家的兴趣所在,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实验,尽管这对于实验的说服力打了折扣,但是对于我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
心理学家哈洛(Hallow)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有感觉饿了才跑去吃奶,其余的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如果在小猴子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就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地依偎着它,逐渐定下神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布妈妈的“体温”就升高了。这时,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了。简而言之,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它。
但是,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
可见父母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的不仅是食物,也包括他们的爱抚、赞许和爱。孩子在吃奶的同时,还可以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声和亲切的话语,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渐渐地看清楚妈妈的面容。
布妈妈的故事无疑给那些忙碌的父母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就如同本能,无需学习。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好父母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父母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耐心,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爱心,这才是孩子生命元素中最重要的!可是现在的父母们总是借口很忙,常常把孩子作为皮球一样抛来抛去。“爸爸,陪我一起玩吧。”“别烦我了,没看我正忙着吗?”“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乖,宝贝,妈妈上班,辛苦一天了,你自己玩吧。”这样的对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孩子们最终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电视机——这个有画面有声音的“电子保姆”。
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抱怨说,自己整天在公司没日没夜地工作,目的就是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父母们含辛茹苦,似乎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做得有多么称职。可为什么孩子不领情,觉得父母根本不关心他们,不在意他们,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们,反思一下吧。到底给了孩子什么?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无条件的理解,还是一个自动洗衣机,一个自动售货机,一个自动提款机?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一样,孩子也会回应你说:爸爸、妈妈,想说爱你不容易。
父母们,请不要再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也许就是那点点滴滴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