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马瑶族源流与聚居地

(2013-05-07 14:37:38)
标签:

兄弟姐妹

边地

巴马长寿村

巴马黄氏

美食

分类: 华夏传承
《瑶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记载:秦汉时期,瑶族先民生活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的平原地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被迫向南迁移。《巴马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记载,瑶族最早进入巴马大约在明代,至今500年左右。由于是“外来民族”,在没有制定保护弱势 族群政策的封建社会里,很少能在土地资源丰富、灌溉便利的平坝区立足。为了寻求生存空间,瑶族祖先只好“入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选择还未有土著涉足开发的深山老林居住。而作为流徙族群,留给瑶族的生存空间分散而狭小,全体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域己不可能,因此不得不小股分散,各寻出路,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由于关山阻隔少有交往,千年过后,散居各地的瑶族每股都演化成为独具特色的族群,其语言各不相同,服饰迥然有别,风俗习惯也大不一样。于是,一个民族竟然出现数十个较小的文化单元,形成了数十个较小的分支。“你瑶我也瑶,对话把头摇”,不借助其他民族语言则无法交谈,这一现象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少有。


巴马有4个瑶族分支:土瑶、番瑶、安定瑶和蓝靛瑶。前三者为布努语系瑶族(即布努瑶),后者为勉语支系瑶族。
瑶族进住巴马始于何时正史少有记载,根据民间口传和县内一些瑶族学者推算,大约在元代。
首先进入巴马的是土瑶。这一族群进入巴马的特点是多批次、多方向。约在元未明初,有蓝、谭、覃、罗四姓90口人入住现在的东山乡文钱村,他们在这里开荒拓土,繁衍生息,人口渐多后向四周扩展。明朝中期,又有韦、罗、卢、谭等姓几十口人从东兰的兰木、武篆一带迁入现在的西山乡干长村和弄烈村,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这一支发展较快,明未清初有部分人跨过盘阳河,进入现在的所略乡弄中村和尚勤村。
上述两支是土瑶的主干。其世代传唱的《古歌》记录自己的祖宗是在“三才”“山东”(不一定是现在的山东省),歌词倾诉先入流离颠沛之苦,唱来凄切悲凉,因此有人也称之为《苦歌》。其中的一段唱道:古代住三才,本来共祖宗。古代住山东,宗祠共一堂。共一条地界,共耕皇帝田。山东平坦坦,我们住不下。砍抱桐做船,流离过大海。跨海别山东,过江路漫漫。到湖边停留,留下抱桐船。到俄艾才分,到河口离别。分做人多路,分做人多边。一路分做韦,一边分为罗。
歌词中的“海”,指的是洞庭湖或是鄱阳湖。土瑶《古歌》,是其源流的重要依据。


继土瑶之后入住巴马的是番瑶。
番瑶大约于明代由现在大化县的七百弄板升乡一带越过红水河进入巴马的东部。
明未清初,又有部分安定瑶从现属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江南乡陆续迁入巴马的东部和东南部。

土瑶、番瑶和安定瑶都归入瑶族四大支系之一的布努支系。由于布努支系瑶族语言有近30%与苗语相通而与瑶族最大的支系—勉语支系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巴马县内这几个瑶族分支和大化、都安、南丹等地的布努瑶一样,与苗族有 较深的族源关系。瑶族多源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布努瑶来自于苗族。
都阳山脉中断横贯巴马,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峰林立,谷幽弄深,多石少土,地表无河系,生存条件较差,因此,世居巴马的土著壮族还未进入开发。上述几支瑶族进入巴马后自然将其当作生存发展的黄金宝地。


最后来到巴马的是蓝靛瑶。蓝靛瑶属于勉语支系瑶族。历史上,这一族群长期处于游耕状态,在一个地方经营若干年后,又翻山越岭,举家迁往新的地方拓土开荒。他们于清朝陆续进入巴马。问其祖源,大多认为是粤西和桂东,语言中有些词汇与粤语(白话)音同或音近。
和前三者不同的是,蓝靛瑶没有进入大石山区,而是选择土坡丘陵区居住。但因为是后来者,其生活环境很是僻塞,多为深谷隘地,山高坡陡,少有开阔平坝。

而值得一提的是,巴马瑶族中,有一部分祖上却是壮族或汉族。
数百年来,有一些壮、汉民族男子由于失去土地、避乱、流浪等原因离开自然条件较好的原来居住地,入住瑶区。在环境变化娶不到本民族女子的情况下,转与瑶族通婚。在瑶寨,这些人及其子女很快“瑶化”,他们说瑶语,穿瑶服,风俗习惯从瑶。走出山外,壮、汉民族也以瑶族视之,于是,民族成分改壮、汉为瑶族,只有姓氏还保留下来。
所略乡有罗姓瑶族1000人左右。他们主要分布在尚勤村的拉盘屯、元西屯、巴往屯、弄温屯、弄勤屯,弄中村的弄中屯、郎赖屯、巴笑屯,百久村的小弄中屯、下寨屯、百久屯、弄井屯、马平屯等。除少数来源不明外,大数多祖上来自南丹那地壮族。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桂西北布努瑶举事,明统治者派汉人罗王貌统兵平定“瑶蛮”,罗王貌“因功除授那地州正堂”。那时那地州治衙门在现南丹县吾隘镇的那地村,此地居民为壮族,罗王貌任职于此定居于此,后裔被壮族同化,改汉为壮。数百年后,罗姓在当地已是旺族。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那地部分罗姓壮族因仇杀难以立足于当地,四处奔逃中部分进入现今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的石山地区,在此与布努瑶通婚而被同化,变壮为瑶。

所略瑶族男子多入赘,入赘后部分人往往改从妻姓,小弄中屯部分罗姓入赘后改罗为纳。这里的纳姓现在还保存有罗家族谱。
纳氏族称,该族谱外壳原是两块方形铜片,故称“铜书”,其祖公视为至宝,当初离开那地时首先想到要拿的是族谱而非财物。到所略后不敢放在房中,而是暗藏在山上石洞里面。20世纪20年代,现今所略乡所圩村晚内屯壮族豪户罗绍高得知纳姓瑶族有罗氏族谱,多次逼其交出,到手后,知两者为同一宗支,明朝时都在那地,于是拒绝交还族谱,纳氏族人无奈之下拿20斤蜜糖去赎。但对方仍不归还,只是给另一本残谱。虽然变瑶后因无文化不能续谱,但其由汉变壮,又由壮变瑶的过程是清楚的。
巴马其他地方的罗姓瑶族,有部分人和当地壮、汉民族一样,家中祭祖台墙壁正面写着“豫章堂”三字,罗氏祖先显耀于江西南昌,豫章即南昌古名。由此看来,这部分也是由汉变瑶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说不出祖上瑶汉通婚的年代罢了,然而问及祖籍,回答基本上都是江西。因此,其姓为汉变瑶后留下应是合乎情理的。
平洞乡勤兰村、弄林村十几个屯的部分卢姓瑶族,与甲篆街上的卢姓壮族同宗共祖,卢姓瑶族年年到甲篆和卢姓壮族一起上坟。他们家里的祖宗台上都冠以“范阳堂”之名。范阳即现在北京,其祖籍在北京,祖先为汉族。
所略乡百久村百久屯、凤累屯、马平屯、大弄杖屯和岩宝屯的赵姓、黄姓瑶族,分别与该乡料乡村赵、黄两姓壮族为同一宗族。
该县土瑶的陈姓、龙姓、余姓、莫姓、周姓和纳姓来自汉族,李姓、甘姓来自壮族。
燕洞乡合同村是半石山区,大约在1800年前后有甘、李、黄三姓壮族入住。甘、李来自隆安县(具体地不详),黄姓来自本县巴马镇练乡村。进入石山以来代代与当地罗、韦等姓瑶族通婚。现在,该村村民有部分人祖宗是壮族的,改壮为瑶,祖宗是瑶族的,改瑶为壮,甚至一些家庭兄弟姐妹有的民族成分从壮,有的从瑶。
所略乡百久村的弄井屯,20世纪初就有人嫁到现在南宁市西乡塘给卢姓汉族为妻。百久村和邻近的尚勤、弄中两村也有人在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嫁给该乡甲略村的纳姓壮族。民国初年因家庭变故,外嫁的这些人都和丈夫携儿带女回到后家并定居下来。其后代在瑶寨亦是“姓随父,族随母”。

历史上,巴马曾是地广人稀的边地,四支瑶族和“瑶化”的壮、汉族入住后,少有外移,瑶族因而在此地域形成今日的规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