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园蓝田《围城》国立师范钱钟书杂谈 |
分类: 华夏传承 |
编辑/一笑 图/网络
钱钟书受父命从西南联大转去“国师”任教
1940级教育系学生黄季顺在《廖茂如师轶事数则》一文中提到,当时长郡中学已迁蓝田,校长鲁立刚在长沙书店偶遇廖世承,推荐安化蓝田,说其“安定文化”、“青出于蓝”。廖世承随后实地考察,看重其“既偏僻又交通便利”,偏僻是因其远离京广线,受日寇干扰少,相对安宁;交通便利则是有铁路、公路和涟水水运。同时,辛亥志士李燮和之子李卓然表示,可以将其庄园李园租借出来作校舍,“磋商半日,即成立契约”,“国师”最终选址蓝田。
1938年成立的“国师”暂住李园,为本部;不久在李园以北新建校舍,为第二院。2012年7月12日我们实地寻找时,只见李园已为涟源市政府所在地,第二院原址上建起涟源一中,而曾留“国师”痕迹的所有建筑均已不存。
吴还说,当时,钱钟书住在南边的李园内,与钱交好的老师则租住在北边的这些民房内,钱就经常过河到民房那边去聊天。本来河上有当地百姓搭的木板桥,但后被洪水冲垮,桥墩还在,钱就踩着桥墩过河。吴勇前指着一处河湾,“那时的学生们也多在这河边读英语,还依据河湾天然地做成了游泳池,岸边稍微清理变成了跳水台,游泳的学生在水里用身体组成了国师的英文字母。”现在,河上已建起一座石桥,名字也为“国师桥”,河边是村民的菜地。
《围城》与蓝田
钱钟书来“国师”,主要是受其父亲钱基博要求。其时钱钟书已被西南联大破格升为教授,实不想去蓝田,只是“不敢不听父亲的话”才去的。他在国师任教至1941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蒋洪新在《〈围城〉内外的故事》一文中称,小说中描写三闾大学的环境是“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平成”是“平安成化”,或与“安化”有关,“本地财主的花园”则是李园了,面溪背山就是涟源一中的升平河和光明山。小说里描写的方鸿渐对师生同桌吃饭大发牢骚,“干脆跟学生同床睡觉得了”。这与钱钟书本人的态度类似。
汤晏在《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中称钱不是心甘情愿去蓝田,在路上又吃尽苦头,心情极其恶劣。“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在湘西穷山中收获无比的丰富。如果没有蓝田之行,则钱钟书绝对不会有《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