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查良镛金庸情感香港武侠朱玫林怡乐 |
分类: 婚姻情感 |
文/圆融一笑
金庸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武侠小说,他精通英语、是香港大报纸《明报》的创始人,知道这些的人反而少一些。同样,金庸对于他的私事谈得很少,非常低调,他大儿子为情自杀,他的三次婚姻都少为人知。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很多流传甚广、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无论年龄、背景,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杨过与小龙女,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都是大家所向往的,金庸自己的爱情却有点像张无忌。
金庸先生说自己的爱情很坦诚“我自己的爱情生活不是很圆满的,也谈不上凄美,总之不是很圆满,不很理想。”他说最理想的爱情最好一见钟情、从一而终,一直到白头偕老,并承认自己做不到,他曾经对不起别人,别人也曾对不起他,总之留下了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第一任妻子离他而去
金庸第一任妻子出身富家,金庸与之一见钟情,并勇敢追求,最终美人离去。很多年后,美人老去,贫病而亡。这样的事情,至今说来,都让人唏嘘不已。这就是金庸说的“别人也曾对不起他”。
金庸的第一次婚姻,是一见钟情的产物。那是在1947年的夏天,23岁的金庸在杭州为《东南日报》副刊主持《咪咪博士答客问》的专栏。这是一个为读者解疑释惑的大众性知识专栏,吸引了很多求知欲很强的读者。其中,有一个叫做杜冶秋的读者,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起了金庸的注意。每次收到他提出问题,金庸总是第二天就给予回答,彼此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他就想认识一下这位小朋友。他们约好了时间,金庸如期到杜冶秋家造访。
在杜家,金庸见到了小读者杜冶秋,还见到了他的父母和17岁的姐姐杜冶芬。金庸对杜冶芬的印象极好,觉得这正是他所寻寻觅觅的理想爱人。于是第二天,他给杜家送来几张戏票,请杜家的人去看戏。杜家对金庸这个小伙子的印象也不错,对他很客气。这就为金庸到杜家串门提供了方便。不久,杜家人发觉金庸在打杜冶芬的主意,虽然觉得不够门当户对,但对金庸并没有反感,便没有加以阻拦。
1947年的10月,金庸考入上海《大公报》,当编辑。离开了杭州,不能经常去杜家了,他就与杜冶芬用书信沟通感情。鱼雁的频繁往还,成为他们感情的加速器。1948年3月,金庸被派到复刊的香港《大公报》担任英文编辑。此时他与杜冶芬刚刚拉开爱情的序幕,真的不想离开上海,杜冶芬也不希望他留在香港。临行前,杜冶芬到上海为他送行,在机场大厅,杜冶芬含情脉脉地说:“我们每天都各自祈祷一次,祈盼你早日回来。”
本来上海《大公报》的总经理答应金庸去香港半年,可是半年后,还是没有人接替金庸。这时他与杜冶芬的恋情逐渐升温,彼此都有组成家庭的愿望。于是,金庸从香港飞回杭州,正式向杜冶芬求婚。经杜家同意后,在这一年的秋天,杜家为他们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婚的日子是很甜蜜的,金庸为这次新婚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林欢”。这是从金庸的本名查良镛中的“查”字里,取个“木”字,从杜冶芬的“杜”字里也取个“木”字,二“木”成“林”;又取意于“新婚的欢爱”,这就组成了“林欢”。可见金庸对他的这次婚姻是相当满意和幸福的。
不久,杜冶芬跟随金庸到了香港。在杭州长大的杜冶芬不会说粤语,当时香港又不流行普通话,几乎无法与外界联系,生活很不方便。金庸每天记录、翻译英文电讯,十分忙累,而且经常值夜班,以便将翻译的电讯第二天清晨见报。没有丈夫和子女陪伴的杜冶芬自然在感情上感到孤寂。加之,她是富家出身,从小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当时的金庸收入不多,日子过得很艰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杜冶芬感到在香港无法继续生活,便径自回到内地,夫妻开始分居。到1953年他们已经不能修复破裂的感情,就离婚了。
至于离婚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杜冶芬在香港饱尝感情沙漠之苦,回到杭州就寻求到精神的绿洲;也有的说金庸因为她没有生育而与她离婚的。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金大侠一直对此保持缄默。
第二任妻子被他抛弃
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中有着安排。第一任妻子离开了金庸,金庸却抛弃了第二任妻子。金庸功成名就的时候,据说是酒吧的小侍应一句温存的话,结束了他与第二任妻子朱玫患难与共的婚姻。这就是金庸说的“他曾经对不起别人”。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是朱玫,又叫朱露茜,是取自英文玫瑰“Rosy”的音译。1933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毕业。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敬业的新闻记者。
她与金庸是1956年5月1日结婚的。他们是同行,都对新闻事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执着的追求。当时的金庸在编辑之余创作新武侠小说,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他版税的收入不菲,妻子朱玫也有积蓄,他们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明报》。这是一个夫妻档的报纸,金庸当主编,统筹全局,朱玫当记者,到处采访消息。创办初期,工作繁杂,其紧张和劳累的程度不言而喻。最初《明报》的销路不畅,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大。尤其是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更增加了经济负担。为了应对这种艰难的局面,靠典当物品来维持《明报》出版和家庭生活。他们几乎每晚都是工作到半夜,为了提神买杯咖啡,都是夫妻共饮,舍不得每人买一杯饮用。夜半时分回尖沙咀的家时,小轮渡已经停止运行。为节省几枚港币,他们舍不得单独租小船渡江,而是等够了六个人,小船才开行。他们就是这样摸爬滚打地将《明报》坚持下来,尤其是金庸的新武侠小说的连载,吸引了大批读者,《明报》的印数直线攀升,到1966年已经发展成报业集团,在香港新闻界已经是赫赫有名了。
此间,朱玫为金庸相继生了两儿两女,本来可以在家相夫教子,过安详的日子。可是她是个有追求的事业型的女人,她先后创办了《华人夜报》和《明报晚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事业,竟然忽略了金庸因感情得不到慰藉而出轨的事。她与金庸共同度过了《明报》创业的艰难时期之后,终于分手了。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他曾多次劝谏父亲不要离婚,但未能如愿。当时朱玫为维护她的孩子的利益,提出了两个离婚条件:一是金庸为她支付一笔补偿金;二是要继任者做了节育手术,才可与金庸结婚。金庸答应了这两个条件,她为金庸生的儿女都跟随金庸生活。
离婚后的朱玫一直单身,1998年的冬天,朱玫因病去世,终年63岁。她与金庸筚路褴褛地度过了创业的艰辛,而在金庸的事业辉煌之时却孤寂地了此一生。
第三任妻子相守到老
林怡乐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按年龄来说,他们相差29岁,属于两代人;但是这对忘年鸳鸯结婚二十多年来,一直相依相伴,如胶似漆,为金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
金庸与林怡乐的相识,完全出自偶然。在1970年代,金庸的妻子朱玫创办了《华人夜报》。这是《明报》报业集团下属的一家报纸。后来朱玫与《华人夜报》的总编辑王世愉因意见不合,矛盾越来越尖锐。王世愉愤而辞职,并带走了几个骨干员工,从而使《华人夜报》陷于停顿状态。这件事很伤朱玫的面子,就将一腔愤怒撒在金庸身上。金庸觉得这件事朱玫处理得不好,反而迁怒于他,当然不服气。因此,夫妻就吵了起来。吵架过后,金庸心里郁郁难平,就到报馆附近的一家酒吧喝咖啡。招待他的是一个16岁的侍应生林怡乐。这个小姑娘很喜欢都金庸的小说,从书中的作家照片上,她对金庸留有很深的印象。起初,她觉得这位顾客很面熟,暗地里端详,才认出了这是武侠大家金庸,更是显得热情而周到。金庸对这个身材高挑,面容姣美,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小侍应生,也颇有好感。当时酒吧里的客人稀少,为他们提供了交谈的机会。在结账时,金庸额外给林怡乐10元钱的小费。林怡乐见到这10元钱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客人这么大方过,这个数目相当于她半个月的打工薪水。她觉得不能收,就退回给金庸说:“您靠写作赚钱,很不容易的。我喜欢读您的书,有机会认识您,就非常高兴了。”几句话说得金庸心里美滋滋的。
金庸与林怡乐这次见面以后,脑子里总是回旋着林怡乐的身影。以后,只要有时间就到这家酒吧喝咖啡或饮酒。日久生情,他们的联系就越来越密切了。有一次金庸来酒吧喝酒很兴奋,竟然喝醉了。头晕乎乎的,趴在酒吧桌上昏昏睡去。林怡乐征得酒吧老板的同意,就与另一个侍应生将金庸扶到里间的大沙发上。林怡乐心里惦念着金庸,抽空进里间看望他。当金庸醒过来时正好林怡乐进来看他。林怡乐说:“金先生,您好些吗,你刚才喝多了。”说罢就给金庸倒了杯茶。金庸接茶杯时,顺手拉住林怡乐的纤纤细手,唐突地问道:“你能嫁给我吗?是不是嫌我太老?”这连珠炮般的问题问得林怡乐激动得不知如何回答。
隔了一天,金庸又来酒吧时,他直勾勾地注视着林怡乐,希望得到他的回答。林怡乐凑近他悄声说:“我同意您的想法,会很好地照顾您的。”这样,这对忘年鸳鸯就走在了一起。不久金庸和林怡乐在跑马地共筑了一个爱巢。
起初,朱玫还被蒙在鼓里。当时,金庸每天夜里都要为《明报》撰写社论,很晚才回家,或者干脆不回家,住在写字间。后来朱玫发现金庸夜里没有回家,而是要一个见习编辑到外面去取社论。朱玫感到蹊跷,就质问见习编辑怎么回事?小编辑在老板娘面前不敢撒谎,就如实汇报,朱玫才猛然惊醒,金庸有了外遇!
真相已经败露,金庸提出与朱玫离婚。金庸与林怡乐很简单地举行了婚礼。后来,金庸送林怡乐到澳洲学习。四年后又回到金庸的身边,成为金庸的得力助手。林怡乐十分贤惠,他对朱玫的三个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犹如亲生的一般,就连朱玫也说不出不满意的话来。
后一篇:小小湘妹子闹春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