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建华彭园林寻找兄弟少林少年维特之烦恼 |
分类: 心灵记录 |
家和学校不是筑梦的地方
父亲和母亲都是善良的人,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自从我懂事起,父亲和母亲总是隔三差五地吵架。两个人都是大嗓门,言语针锋相对。父亲火气大的时候,会动手打母亲。母亲从不还手,总是偷偷地对着我和妹妹流泪。这也算是家暴吧,不过从来没有上升到鼻青脸肿的重伤级别。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父亲母亲有时候把对婚姻的不满发泄到了我身上。父亲修车的时候,我去递工具,递错了,便会遭到一顿痛骂,然后被父亲赶开。一个冬天,我出去玩雪,回家布鞋湿了,母亲一句话不说直接给了我一个巴掌。我欲哭无泪。
少林不是童话里的世界
终于到了黄鹤楼脚下,我和彭大大咧咧地往铁路桥洞里走。洞口有个拿枪的兵在站岗。估计是把我们当成炸桥的特务了,站岗的很凶地询问了我们一通。他把我带的两蛇皮袋书翻了个底朝天,从中拿走一本《家庭实用秘典》。
过了长江,我俩糊里糊涂地搭上了一列敞篷车。钻进篷布,睡在白袋子上——也懒得管它是盐还是化肥。醒来时已经到了日暮时分,擦了擦惺忪的眼睛,却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和彭一阵慌张,以为是抓贼的来了,却不知是“他乡遇贵人”。
掀开篷布一看,原来是四个大花脸。都穿着裤衩在晒太阳呢。看他们乌七八黑的样子,想必也是流浪汉。前些日子见了丐帮长老,这回倒遇见了这么多小乞丐。一交谈才知道已经到了河南的驻马店。他们是郑州人,不愿读书,于是结伴去广东打工。路上他们被扒去八百块钱,没办法只好中途折返。他们四个大的十八岁,小的十来岁的样子。
我拿出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了几包方便面,每人分一包。谁知就这么“一面之善”,却给我和彭带来了去少林的便利。四个“乞丐”的头,也是最大的那个,叫孙建华。他们吃过之后,孙貌似在和其他人商量什么。我隐约听到是这样的意思:“小的们,等到了山寨,请这两位仁兄到寨中小住,聊表咱们的感激之情。”
正是“咸阳游侠多少年”,我们三个活脱脱一个“风尘三侠”的组合。在汽车站,我们被一所谓的少林武僧教练用面包车带到一个偏僻的接待处——一栋很旧的二层楼房。搞清楚我们没钱后,接我们的教练便以一张“德生”大师的名片骗去了我们五十元。
一张巨大的广告牌映入眼帘,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广场。广场上烟尘滚滚,周边好几个武术学校。一些学生正花拳绣腿地在练武。这就是嵩山少林? 我晕车,感觉想吐。他们买来一桶方便面给我,我吃不下。上山要60元一张的门票, 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千辛万苦历经十几天才到了嵩山脚下,我们却用几秒钟做出了不进山的决定。
怎样的家才能让孩子安心
拼着被乘务员敲了几下脑袋,我挤上了南下的列车。我躲在别人的椅子底下,听他们在对一个阿姨开玩笑:
“你把这个孩子领回家做儿子吧。”
一觉醒来,又是半夜,车停了。蓝色的玻璃,明亮的灯光。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强忍住情绪问了检查火车的工人,他说到了娄底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