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陈寅恪先生不信中医【原创】

(2010-09-14 09:15:06)
标签:

陈寅恪

义宁州

中医

《本草纲目》

蒋天枢

杂谈

分类: 中医生活

先生的博学和为人,是很让我敬佩的。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却不信中医,着实让我惊讶。不过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先生或许也有他的道理。不过,我还是信中医的。对于先生之不信中医,我也只能妄自揣测一下了:

第一,中医思想驳杂,自相矛盾之处不少。中医存在几千年了,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吸收了很多外来医学的东西,一方面很多中医又在发展自己的理论。历史上,其实也是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只要能自圆其说,临床有效就可以了。

第二,中医里庸医太多。据我个人的认识,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医的理论知识或许可以学到一星半点,但是中医的医德却不是可以学来的。如果一个医德不好的中医,我绝不会认为他有多高明。中医的有些东西,比如脉诊等,是要靠主观去判断的。一个中医品德不好的话,那么他就“心不正”,很多判断也会不准确。

第三,中医里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而且对某一病的疗效也不可能做大量的统计,这会导致在百姓中产生“信任危机”。尤其像陈先生这种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人,要让他们信服,太不易了。

写出这些东西,只是想和喜欢中医的朋友们交流一下:或许中医界的人士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中医正本清源。

 

附录:

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第一节《吾家先世中医之学》

  吾家素寒贱,先祖始入邑庠,故寅恪非姚逃虚所谓读书种子者。先曾祖以医
术知名于乡村间,先祖先君遂亦通医学,为人疗病。寅恪少时亦尝浏览吾国医学
古籍,知中医之理论方药,颇有由外域传入者。然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
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夸以为国粹,
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殆可谓数典忘祖欤?曾撰《三国志
中印度故事》、《崔浩与寇谦之》及《元白诗笺证稿》第伍章《法曲篇》等文,
略申鄙见,兹不赘论。《小戴记·曲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先曾祖
至先君,实为三世。然则寅恪不敢以中医治人病,岂不异哉?孟子曰:“君子之
泽,五世而斩。”长女流求,虽业医,但所学者为西医。是孟子之言信矣。郭筠
仙嵩焘《养知书屋文集》贰壹《陈府君墓碑铭》略云:

  陈琢如先生讳伟琳。祖鲲池由闽迁江西之义宁州,再传而生先生。考克绳,
生子四人,先生其季也。先生以太淑人体羸多病,究心医家言,穷极《灵枢》、
《素问》之精蕴,遂以能医名。病者踵门求治,望色切脉,施诊无倦。配李淑人。
子三人,树年某官,观瑞殇,宝箴{咸丰}辛亥举。

  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二十日”条云:

  晚访陈右铭,未见。灯后右铭来辞行,长谈。为余诊云,肝旺而虚,名肾皆
不足。牛精汁、白术皆补脾要药,可常服。(自注:“脉以表上十五杪得十九至,
为平。余脉十八至,故知是虚”)

  据此,中医之学乃吾家学,今转不信,世所谓不肖之子孙,岂寅恪之谓耶?

  寅恪少时多病,大抵服用先祖先君所处方药。自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移家江宁,
始得延西医治病。自后吾家渐不用中医。盖时势使然也。犹忆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先祖擢任直隶布政使,先君侍先祖母留寓武昌(先祖母事迹见马通伯丈(其昶)
所撰“陈母黄夫人墓志铭”。)一日忽见佣工携鱼翅一榼,酒一瓮并一纸封,启
先祖母曰,此礼物皆谭抚台所赠者。纸封内有银票伍佰两,请查收。先祖母曰,
银票万不敢受,鱼翅与酒可以敬领也。佣工从命而去。谭抚台者,谭复生嗣同丈
之父继洵,时任湖北巡抚。曾患疾甚剧,服用先祖所处方药,病遂痊愈。谭公夙
知吾家境不丰,先祖又远任保定,恐有必需,特馈以重金。寅恪侍先祖母侧,时
方五六岁,颇讶为人治病,尚得如此酬报。在童稚心中,固为前所未知,遂至今
不忘也。

  又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先祖寓南昌,一日褚孙侍侧,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
师返义宁乡居,先曾祖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之即
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必非真人参,乃荠
苨也。盖荠苨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名。(见《本草纲目》壹贰
“荠苨”条。)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寅恪自是知有本草之书,时先母所卧疾,
案头常置《本草纲目》节本一部,取便翻阅。寅恪即检荠苨一药,果与先祖之言
符应。是后见有旧刻医药诸书,皆略加披阅,但一知半解,不以此等书中所言为
人处方治病,唯藉作考证古史之资料,如论《胡臭与狐臭》一文,即是其例也。

  原载《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


 

陈寅恪不信中医
  作者:一声长笛
  一九六二年,夏六月初十日,右腿骨跌折,住进中山二医院。因年老未动手
术。当时枢(作者蒋天枢——引者)曾建议请上海中医骨科专家治疗,(时王子
平、魏指薪最有名。曾亲闻魏言,常到外地给首长疗疾。)先生不肯,致断腿终
未能复原。先生生平不信中医,(一九四五年——引者)在成都视网膜剥离时,
如不动手术,倘获名医,服中药亦可奏效。一时手术之疏,致终身无复明之道,
重可伤矣。①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1986年)

  【关于作者】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复旦大学教授,陈寅恪的及门弟子。1964
年赴广州晋谒陈寅恪,陈寅恪作七绝三首并《赠蒋秉南序》相赠。十余年后,蒋
天枢不负先师的“藏山付托”,殚精竭力,整理出版了陈寅恪的文集,也把自己
的名字留给了青史。他还撰写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一直订补到逝世。
  【抄书随笔】
  知否知否,国学大师(这个名号越来越不值钱了,姑且一用。但愿不致亵渎
了先哲。)陈寅恪“先生生平不信中医”!
  蒋天枢看来是信中医的。很遗憾他没有可能读到XYS。
  ①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
231页。
                                                         2009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