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照你的身心【原创】

(2009-01-15 12:51:35)
标签:

中医文化

《四库全书》

中国传统文化

经史子集

观照身心

身心保健

分类: 中医生活

观照你的身心——《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读后感
文/圆融一笑

清泉倒挂,鸟鸣山幽,置身这样的环境,宽袍长裤,演练太极,与天地相感应,与日月同轮转……在我心里,中医的意境便是这样的。无论家乡用罐头瓶拔火罐的简便,还是《红楼梦》里采百花制冷香丸的繁琐,中医都让你觉得很亲切。

同学的妈妈上山采几味草药,便能解致命的蛇毒。村里某大爷倒一碗清水,用嘴给你一喷,再那么一拿捏,便可接续摔断的骨头……这些事总是让人觉得中医很玄很深,不知道“庭院深深深几许”。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静下心来,去感受我们的中医文化,去认识我们的华夏文明,那么你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文化就在吃穿住行中;原来让疾苦折磨的身心回归正确的轨道,便是中医。古人讲“大道至简”,一点也不骗人。

《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一个观点:中医贯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经史子集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全方位探讨中华文化与中医内在关系的学术性著作。是作者《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的修订本,全书洋洋70余万字,堪称一部研究和探讨文史医学的小百科。读完此书后,感慨良多,与各位朋友分享,或可相互启迪一二。

医与文确实是血脉相连。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通医术,在该书中,作者便分别介绍了儒医、佛医、道医。

著名的儒医有王勃、苏东坡、陆游、蒲松龄等。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写了不少传世的医学书籍。道医与佛医的界限并不明确。孙思邈便既是一个佛医,也是一个道医。他关于“大医精诚”的论述,千古传诵,至今都被医者奉为圭臬。佛家与医学渊源很深。晋朝的佛图澄、支法存、于法开、僧深等高僧均精通医理。有时,寺院还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类似现代医院的功能。佛家的慈悲精神与医家的悬壶济世精神亦是殊途同归。

正因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息息相关,也使得中医变得非常有趣。《诗经》《楚辞》等诗词中便涉及了数百种中草药。“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诗词中的中草药便是人类的朋友,也有喜怒哀乐,与你性味相投,便可活命。华丽的辞章背后,确有神医妙药。所以医者,患者,都应该珍惜物命,尊重物命。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使用中药,才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为待防风饼,须添薏苡杯。香然柏子后,尊泛菊花来。石耳泉能洗,垣衣雨为裁……”皮日休、张贲和陆龟蒙这首《药名联句》可见中药名韵味之一斑。历代以来,药名谜,药名联都深受大众喜爱。

中医与中国历史也是连在一起的。儒家十三经,二十六史,《四库全书》等书中都有丰富的医学史料。

中医与哲学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可以说中医是一种哲学,又不仅仅是哲学。自古有“上医治国”之说。中医也是一门艺术。

总之,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我三言两语所能说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

了解了中医文化,那么你就会真正地去认识中医,用平淡而又敬重的心态去使用中医。当生活中有了中医,你便会去观照自己的身心,让自己和周围的人保持健康。健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