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圆融一笑

10月20日,天气晴好,一个人,一本博物馆通票,一样寻觅先贤足迹的心境,一路车还是很堵。快到十二点,我才到周口店。可是不小心坐过了两站,没办法,只好下车往回走,权当多看看房山的风土人情。
山顶洞
到了周口店外面的路口,花五块钱叫了个三轮摩托车,摇摇晃晃地开到山顶洞遗址门外。有了通票,就省了三十的门票。没想到山顶洞才走百十步就到了。正面是博物馆,左边上去是山顶洞遗址。肚子很饿了,本来以为山上应该有野果采的,谁知道山顶洞还不如我们乡下原始。
慢慢腾腾地看完了博物馆,还是很感慨的!发现N年前,房山这里还有超级大的象,其它野兽的种类也很多。想想要是现在,还能有象,并且能够摸摸象鼻,该有多好。另外就是那一堆山顶洞人的灰烬化石特让我感动:想想祖先们最先使用火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返回去要我们吃生菜又是多么的不容易!不过,干净的生菜,确实很营养的。
房山石经
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山在云居寺东,故又称东峰。高约500公尺,开凿九洞,分上下二层。下层二洞,自南而北为第一、二洞;上层七洞,以雷音洞为中心,右面为第三、四洞,雷音洞为第五洞,左面顺次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开凿最早,原作经堂,称石经堂,有石户可启闭。其余八洞在贮满石经后即以石塞户熔铁锢封。至辽金时,又于山下云居寺西南隅开辟地穴二处,埋藏石经后合而为一,其上建塔镇之,称压经塔。
房山石经由隋静琬(即智苑)发起刻造。静琬继承其师慧思遗愿,自隋大业(605~617)年间开始筹划,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刻完《涅槃经》后即圆寂。此后刻经事业便薪火相传,不曾间断。明代朝廷修理了云居寺和石经山,万历、天启、崇祯年间,有吴兴沙门真程劝募在京当官的居士葛一龙、董其昌等续刻石经。在雷音洞左面新开一小洞,砌石为墙,将所刻经碑藏入,董其昌为题“宝藏”二字,俗称“宝藏洞”(第六洞)。云居寺的石经刻造,至此结束。据近年统计,石经山九个洞内和洞外共心安理得藏经碑1.4万余块。
如今,在寺里地宫藏经10008块,4000多块在山上洞中。观礼地宫石经,绕礼静琬公舍利塔,心中颤动而欢喜。寺中有甚多翠竹,在北方这种气候中长得如此生机勃勃,令人赞叹!
随后,又去参拜了雷音洞中发现的佛祖肉舍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