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山 行(2006-10-06
11:05:42)
又一日,独自入大兴善寺随喜。看到寺门内墙壁上张贴有旅游信息一则,大意是说,凡去朝山行香,许菩萨心愿的善男女,普陀山、杭州、九华山、合肥,两山两市十日游。此行,乘车船、拜佛祖、礼菩萨、宿寺院、吃斋饭、游江南,
一人次1500元。愿去者可报名。
密宗本山大兴善寺在西安城南。建于晋武帝秦始二年(266)取名尊善寺。陏文帝开皇二年修筑大兴城,更改寺名为大兴善寺。史料记载“当时寺宇之大,海内冠也。”大兴善寺现任主持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终南山佛教协会会长宽旭大法师。
一看,内容如此丰富,价位如此合适,不禁心动。又止不住的忆想起早年的西南、东南游的三大佛山行。
一
1990年,金秋时分,我到四川绵阳参加中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会毕,结伴南下游峨嵋山。同伴中有贵州《红楼》杂志社梅玫、江苏运河师范学校冯子礼、黑龙江社科院李伟实、天津外国语学院郑铁生、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王意如…… 还有贵州省原经委主任宋子健先生。记得是一起乘车来到后山夜宿在接引殿下,次日登山。虽说一大早赶到金顶,还是没看到日出,更莫说是佛光了。却倒看见了云海。下山,一路上真累。累得人少言语且不说,还要提心吊胆地防避猴子跳蹿而向游人讨要食品时,转眼间身边全是猴,挠抓一把可受不了。赶紧给,猴子拣拾到往嘴里塞。我说:糖纸不能吃。同伴笑,我也笑了。到后来没有食物可给,只有只好翻空口袋给猴看。一块走,不单行。
未入川前,就找来《大方佛华严经》 ,把其中的《人不思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初读,了解‘十大行愿’ 内容。礼敬诸佛,忏悔业障做善人。
而今,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进入万年
摄于四川省峨嵋山中洗象池前。凡游峨嵋山亦可从报国寺右侧经万年寺、洗象池,到达金顶。
寺大殿拜佛,看见头顶宝冠、身骑白象的普贤菩萨时,心生敬意!我对佛教素无研究,但对佛教的教旨弘法及所倡导的扬 善止恶、护助弱小,是举双手拥载的,对人的关注是仁者之举。做人要有善心爱心忍心,不损人利已、不危害社会公众利益,方可心境平静、恬淡自如,过日子。
二
在我的朋友中,有研究宗教哲学和佛教文化的学者,有宫观的道长和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教民,尚无佛门释子、僧男禅尼,更莫说高僧大德了。于是萌生了时下旨在结识僧友的佛山行。
1992年夏月,从西安出发经南京南下,来到了安徽省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下,来到了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以普救世人为大旨的幽冥教主地藏菩
萨的弘法圣地九华山下九华街。
以往知晓西缶华山的人多,知道九华山的人少,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游完黄山后,转车去九华山是很才方便的。“黄”在北,“九”在南。我出外旅游,从不搞单打一,尽可能把在主选景点附近的其他名胜古迹也一一参访。
到后,只惜受天雨所阻不得登攀主峰。数日来,拜谒了化
城寺、甘露寺、祗圆寺、百岁宫、万年寺。夜晚,去近旁的旃襢林寺,聆听僧人替代鬼亲、替代那些身陷三界火宅、体入五浊恶世的亡灵祈求冥福,以期来世安稳与后生善处的念经忏礼的“追荐”时,诵唱佛经。我于殿外树下择石正坐,调息而目微闭,静心谛听。开坛后,那悦耳的佛声梵音,那一曲曲恬静深幽的法音,那一声声佛天释界悲怜悯人的柔倩,悦心幽谧而绵
长……
此时此刻,己早把心中往昔
上禪堂在九华山管委会附近,可是近水楼台也未曾先得月。当年寺内尼众受纳的贡养不丰,生活清苦。记忆中的老师太形容枯槁、面带莱色……在窗外读经,青风黄卷。
的累痛驱赶到爪洼国了!顿觉趋于宁静的心境空荡荡的,让胸中滋育精气神那块方寸宝地得到歇耕休憩,那怕是暂短的一瞬也罢。心儿不再多外物袭扰与累及,我如呆似痴,渐入寂境。闭目,不一会儿,真格地感受到了自己个儿的神魂跟随着沉郁幽邃的法曲,移漾飘冉出壳离体,出寺升空,升入山林上方,融入那带有冷意的黑空,似流云似青气,在夏夜里散逸与汇合交替,云气变幻着形态,不时的换位组合着。不久,它飘落至地入土,一部分入了花草之根,充做了护花使者,惜香怜玉;一部分入了地下泉溪,流渗流溢,涓涓涌出,且随清涧游浮流淌…… 感受心魄被分解注融到朶朵水浪花内,刹那间,在那抑扬顿挫却又委实令人荡气回肠的梵呗奏鸣声中,升入正大光明之界,渐觉身心皆无……
佛经、梵乐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心神得到抚慰,心火得到消解,心绪得到宁静,心噪得到遏抑,心情得到悦怡,心力得到补给,受益啊,无穷尽的福受!
此间,识交了果航比丘,同他还就佛教与人生正信正行
做了探讨交流。
地藏菩萨肩负释迦牟尼嘱托,广设方便、拯救六道众生,立下弘大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信徒闻之,崇仰万分、敬佩礼拜。
一日,天放晴。心存“跻其高可以广吾视”(刘禹锡《武陵北亭记》)“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遂攀东南第一山之主峰十王峰,登天台寺拜佛。当日返回山下。
三
告别九华山,东行经屯溪、杭州东去,由宁波入海去了普陀山。 来到海天佛国、蓬莱仙境,依序拜谒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后,便是到处走游了。次日,从佛顶山上返归途中,在望海亭五祖碑旁歇息,远眺海的尽头,那一番云天交融茫无和在闪光中的蠕动倒也吸引眼球,不禁站立起来,何不顺沿着脚下的石圿路往海滩而去,看看咫尺之外的千步沙,广袤平坦而幽静。前进,海边行。把鞋子装入背包内,赤足在午后的沙滩上漫步是愜意的,身心沐浴在阳光中,海水在脚旁涌动,海水有节奏的浸漫退落拥吻着沙石。但见在水涨水退中,海水则把人们抛入它怀抱的空矿泉水瓶、饮料罐,还有破烂鱼网、尼龙绳一些杂弃物,又都送还了陆地。水退后,到处可见。忆想起少年时代想往憧景大海,大海啊,伟大、伟大,无垠的海域,伟大的胸怀可以容纳一切中的一切,真谓是“百川派别,归海而汇”(左思《吴都赋》)那时,读了许多咏颂赞美大海的诗文,留在了记忆中。
普济寺与法雨寺、慧济寺,有普陀三大寺之称。普济寺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寺名由康熙帝所赐“普济群灵”而得。
现时,我看海,它并不伟大,它的胸襟心肠狭小细窄,容纳不下外物,那怕是半根火柴、一只烟蒂,也都会一一发还给弃主的,拾物不昧。当然,不妨再换位思考,从环保护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村的视角观评,举凡一切生产生活杂弃物,也是不可随意抛掷,应再处置令它再生服务人类。也决不可污染公海殃及鱼虾。心随境移,心与境吻,此番观海,只是说它少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丝排异而已。
行走乏团了,坐在沙滩上休息,抓起身旁把把的细沙,那颗粒大小宛如精制的食盐大小似的极为细碎匀称,让海沙从指缝漏落,落沙聚堆儿,一时竟成了小丘。看着这渐渐隆起的沙丘,竟然也还想起了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传世名作《城外土馒头》来,不好不好……
忙拍拍额头站起,把视力投向远海,取出像机,想留下停留在这水天一色之中的时空瞬间,将自己摄入。正为所携照像机不具备自拍功能又无机架时犯愁时,望见一僧男从远处走来,遂上前求助代拍照片。对方允诺。拍照后,我俩坐下交谈,我先自报家门,对方双手合十,一声佛号阿密陀佛后,自诉道:释宽慈。普陀山佛学院学僧。又经询问方知学院开设有大专班,十门功课以佛学为主外,尚有语文、史地、外语。又当我问及对方何以出家以佛教为人生追觅献身之大业的动机时,信仰乎、谋生耶、挫折乃?他未言语,只是合十颂佛号。……沉寂,于沉寂中唯能听到海水涌奔漫溢声,空气有点热,风儿吹,带来水沬,有些腥湿味,有些咸味儿。两个人的世界静悄悄,可彼此心中不平静。我悟到言之唐突、语之率直引致对方失语无言,凡事,机缘未到不可强知先求。
在道声“过也,过也”后,我转换话题,
佛顶顶佛,做何解释?佛顶顶佛,就是说在普陀山的最高处佛顶山拜佛。佛顶,指佛顶山。顶佛,则是佛教用语,是顶礼拜佛的意思。又,早年郭沫若游慧济禅寺,曾以“佛顶山顶佛”句求联,慧济禅寺高僧以“云扶石扶云”对之,语出,四众惊呼:绝对。
站起,边行边谈。他带我去普陀山佛教历史展室免费参观。
多年以来,我与宽慈书信不断,佛友时不时的赠寄《普陀山佛教》给我,我则以《三秦论坛》寄浙作回报。而今,他修法于普济禅寺,或来信或捎话邀我二度入海礼观音。我却邀他在可能方便时到陕云游参学,届时陪他拜访长安诸佛祖庭,以尽地主之谊也就是了。
四
佛教四大名山,我己去过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
五台山,祈愿早成行。赴晋北,圆了昔年夢,就在时下了。 (旧稿。写于2002年春天。)
补充:(1)两年前,女儿游江南去了普陀山。回来告诉:宽慈离山,赴四川传道弘法,现址不详。甚念之。
(2) 至今还没有去五台山敬拜文殊菩萨,心中一憾。过去,敢一个人背包天下行。全国除去内蒙、西藏、台湾外,都去过。去过,指省会城币和旅游胜地而言。而今,又不愿随团游,总想结伴自助游。知音难觅,闲人中有闲钱,嗜好旅游逛世界者难找,这也是一种人生无奈。
这里,在下愿与有游兴能出行的旅友相识走四方。
2006年4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