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满:冰鉴之声可闻

(2021-12-13 19:17:12)
标签:

轻轻走来

文学原创

分类: [读图时代]:随性观画
老满:冰鉴之声可闻1.
要感谢老满造像。真的很让人欢喜。谢谢。
我有一个图片专辑,叫“老满造像”。收集的是老满这些年为我画的“像”。我这两年出版的四本书,折页的个人简介,用的都是老满给我画的“像”。2012年,老满为我画的第一幅“像”,我装裱挂在家里,客人见了说:“这画像不怎么像你……”当时的儿子13、14岁,说:“这你就不懂了,老满画出了我妈妈的神韵……”一晃这些年,老满为我造像这多,我不喜欢说“感谢”,但我除了说“感谢”,没有做过其他什么。后来,我把“老满造像”当成了理所当然,自己对自己顺理成章,默契得很,也不管老满如何想象。

2.
上午的时候,我在老满的“烟熏群”里发布了我新书出版的链接。中午的时候,老满将这幅《冰鉴之声可闻》发在“烟熏茶”的微信群,有微友立马就说:“老满的画是可以对话的。”我赞同。特别是这个“冰鉴之声”。
如何“对话”?
操琴人与琴对话。听琴人无法置身事外。传播的音,与谁共鸣?此间,谁与谁对话?人与人对话。琴与人对话。一群人的对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罢。一个人与影子的对话。
下棋人手谈。棋逢对手。个中滋味,无需多的言语,彼此互惠一个眼神,已然对话千顷。
我与老满对话,准确地讲,是与老满的画对话,已是多年。
读老满的画,写老满的文,从08年开始,“对话”13年,篇幅314,字数一时半会没法统计了。
这两年写老满的文少了些。不是没有感觉,而是,老满越来越高级,而我好像还在13年前。老满现在的画就像琴曲,我听得懂,感受得到,却无法用贴近、动容的语言去表达欢喜与额外。

3.
这幅“可闻”,有六个“冰鉴”。分上下两排罗列。上排的C位、下排的左一,是我最喜欢的。为什么?画像显年轻啊,满满的少女感。青春美少女呢。也映了我去年出版的那本书《我的青春从五十岁开始》。我想说:“知我者,老满。”
六个像,两个发型。老满都是从我朋友圈里“观察”我。50+的我,50年来就这两个发型。一个麻花辫。一个扎个马尾攥起。刘海也只有两种,要么自然耷拉几根头发,要么一根不留往上梳。发际线也只有两种,多是三七分,夏天的时候会把额上的头发用皮筋固定成一个三角区。这些细节,老满都捕捉定格了。画家的观察入微与娴熟的技艺结合,随性、随情、随意就成了个“像”,成了一个让人欢喜的“作品”,怎能不动容?
一幅“像”发型表现的是外相。眼神。鼻子。嘴巴。眉毛。奇怪?老满造像那么多,没有“造”一幅带法令纹的。莫非,我在老满的心里,永远是个“青春美少女”。希望是美好的。“希望”很治愈迟暮之人沧桑的心呐。法令纹意味着女人走向衰老。老满不过用其他的表现手法造像的岁月感。呐,下排的右一,颈纹就出卖了“像”的年龄。美人依然有岁月感。下排中间的那个“像”,最像我。满月脸,尖尖的下巴。这是个什么脸型哦。确实又是这样。满满的婴儿肥,配个下垂的下巴,是不是很不协调。却,又是“娃娃脸”的象征。我还是要喜欢这样的自己的吧。
“闻”是个什么词?名词动用。听。嗅。说。闻名。闻道。听闻。都是“闻”呐。
最近喜欢一首歌——《听闻远方有你》。不知老满听过没有。老满喜欢听戏,喜不喜欢听现代的歌曲,这个于我还是盲区。但我于老满,是隔着距离的“远方”。我们一年都见不着两回,甚至一回都见不着。却每日都“听闻”。老满每日涂鸦,发布听戏的动态,在“烟熏群”高谈阔论。我每日自拍照、发布所见感。
至于冰鉴有什么“声”?老满大抵说我这些年所作所文吧。发“声”才可“闻”。一如当年的伯牙与子期。
此刻,我笃定了我学琴的初衷。

4.
这幅画,最喜那只猫。夜夜陪伴我的猫。这只猫,有着人的表情,耸着两只耳朵。他在听什么?听人读书吗?听花开的声音吗?这只猫,在读我的书呐。读的是上一本散文集——《放下世间事,与君同看花》,写老满画的书。这只猫,是老满变得吧。老满是属猫的吗?
我将这幅《冰鉴之声可闻》做了我工作室电脑屏幕的背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起风了。
后一篇:又一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