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路上              

(2013-07-12 19:05:56)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载
傅旭明的画很好,这片评论也很棒啊。

[转载]在路上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于平淡无奇中激昂意志,从急速纷扰中寻觅静境”是傅旭明布面水墨与丙烯作品中传达出的主要精神内涵。不论是“大隐隐于市”的绘画作品展,还是提名为“归隐”的文献著作,其表面都是在传达一种归隐、隐逸的精神诉求,但是这种归隐背后却是画家对当下的关注和对“常常被忽视”的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画家通过“车窗外”、“在路上”这种独特的视角,辅以其多年记者生涯形成的敏锐洞察能力,将我们常常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情感、朋友友谊等诉之于画面,使画面在图像“归隐”背后,彰显出更深层的图像学意义。

     观傅旭明的绘画作品,犹如品其文章著作,能清晰的感受到画家的情绪波动:对父母的思念、对友人的感谢、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年少时走过的诸多道路的感触等等。这些情感、思绪的流露和传达是其绘画作品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其对当下社会关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像表达

“既然视觉的碎片化,如同我们当代人生活的破碎化一样无法避免,那么我不如从破碎中找寻可以推断全景细节,同时一面按惯性向前,一面和功利性的思维作坚决地批判和斗争,从矛盾中寻找安慰。”傅旭明绘画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对“车窗外”和“在路上”的景象的选取,而这一有特色的图像表达正是他对于我们当代无可避免的破碎化的生活的感知和体悟。

以汽车窗户为镜框,对车窗外发生、发展的情景截取庐山一角,如画家本人所言,是要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这一选景方式足以对庐山一角做细致、精确的表现,亦能对所表现的对象做深入的剖析和把握。“车窗外”的独特图像表达,是画家对起点和终点间的片段的把握,这种对中途场景的刻画,似乎是画家在当今社会目的性越来越强,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发展潮流中的一种反思、停留,是呼吁人们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行程中多些停留,多些对沿途风景的欣赏,多些对生活奇遇的探索,多些对人生过程的憧憬。

画家往往注重后视镜中的人物、景象的描绘,如此,则前景、后景都随之纳入画面中,看似以车窗外的景象为主,实则是范围更为广阔的场景涵盖。后视镜中的图像表达,更甚者,是画家内心的情感写照,是画家内心流露出的不愿显露在表面的情感波动。尤其是送别题材作品,后视镜成了传达画家情感的内心窗口。

路以及路上的景象一直是傅旭明画面表达的主题。工作途中的路、旅游沿途的路、回家经过的路、雨天湿淋淋的路、夜晚黑沉沉的路、被隔离的路、寺中漫步的路......对路的表现,是对情感延续的表达;对路的表现,是对归家心情的刻画;对路的表现,是对人生历程的记载;对路的表现,是对未来道路的憧憬;对路的表现,是对当下匆忙的社会生活的反思。

情感传达

    傅旭明一直走在追寻生活的道路上。路,承载了画家太多的情感经历。“从小到大再到今天,我无数次地想象过一个完整的人生之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肯定,这一切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今天看昨天的事都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路,也是已经在那里了。”从16岁走出村子读书,画家走过了各种不同的道路,携带了各种不同的心情,不断调整方向,“在放弃中坚持,在坚持中放弃”。

在路上,在汽车行驶的路上,亦是在人生的路上。画家时常放缓汽车行驶在路上的速度,亦是放缓人生路上前进的速度。在路上,体悟多点行程中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体悟多点路边花儿盛开的灿烂;在路上,体悟多点沙子、砖块、老钟的情绪;在路上,体悟多点内心跳动的热情、鲜活的生命。

让生命陪同风景,在路上......

 

                                        崔晓蕾

                     201365日傍晚 于新源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