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摩罗
摩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48
  • 关注人气:10,8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摩罗/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2009-08-14 16:29:06)
标签:

丽娃河

华东师大

作家群

分类: 散文诗歌

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之一《西风的竖琴》后记及目录

 

这些天一直在盘算着为《西风的竖琴》写个后记,阮光页老师特地嘱咐,最好要写写丽娃河。即使没有这个嘱咐,我的后记也不能不写丽娃河。我甚至因为终于有机会写一写丽娃河而兴奋不已。

昨天辛苦一天,写了《丽娃河的鲜花》,也许用力太猛,写成了纯粹的散文。后记只得今天重写。

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华东师大中文系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甚至是个蛊惑人心的地方。那里盛产批评家,盛产前卫的文学观念。说他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这种地位至少维持了十年之久。

九十年代前期我到那里读研究生的时候,中文系的氛围已经有很大改变,可是那种流风遗韵依然熏陶着莘莘学子和远方的读者。有一位同学在福州路逛书店时,跟一位陌生人谈起他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那个人一把攥住他的手,眼睛发亮地说:“那可是名校名系名专业呀。”

投奔那个“名校名系名专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在那里读书三年,生病休学半年,毕业分配不顺利耽误半年,所以总共呆了四年。

此前我在江西工作了多年,也许仅仅因为业余生活不爱打麻将,而爱读点书写点字,老是被那些有权决定我命运的人看作异端,日子越过越可怕。

我第一次去丽娃河边是1992年,为的是为来年的考试探探虚实。那里的人们似乎个个欢迎我。年轻的把我看作聊天的伙伴,年长的把我看作一个好学的青年加以鼓励。

第二年我就投到那个“名专业”中就读。那个专业当年只招收六名学生,我的考分偏低,排不上前六名。若是录取到其他专业,我当时肯定会感到特别遗憾。没等我提出要求,业师王铁仙先生特地向研究生院多要了一个招生名额,我成了那个“名专业”第七名学生。

上华东师大之前,我以“摩罗”为笔名发表过几篇小说,跟那里的老师和同学颇多联系。后来在丽娃河边谁都喊我为摩罗,我的本名几乎没人知道。比如那里的博士生郑家建,我在他宿舍里进进出出串门三年,还一起合作写过文章,当他看见我打印出来的毕业论文上署名万松生,他竟然问“万松生是谁?”引得我好一阵大笑。当时只有掌管花名册的辅导员才清楚我的本名。

我在江西工作的时候,两次住院治病,单位上没有一个头头去看我一下,刚刚出院他们就催我赶快上班。赶上所谓公费医疗改革,自己先垫付了住院费,后来找头头要求报销,才找过一次,几乎找来一顿破口大骂。

我在上海看病时,医生建议我马上住院。我说我要回去征询学校的意见。学校的医院坐落在丽娃河边,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到二楼,郑重其事地向有关管理人员提出要求。那个圆脸蛋的中年男人听完我的陈述,摊开双手跟我讲了两句话,第一句他说:“你有病那你去治病好了。”第二句他说:“医生说要住院那你住院好了。”那神情很有点怪我没事找事。单是这种简单的对比,我也会喜欢丽娃河的,何况这里还有一个读书人所看重的许多其他东西。

我在丽娃河边也不是一帆风顺,也遭遇过一些莫名其妙的威胁与磨难。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究其原因,就因为有人跟我一起面对那些黑暗的因素。我在《丽娃河的鲜花》描写了那么多河边的鲜花,还那样深情地着重描写了海棠花的灵性和高贵,细心人不难看出我是话中有话。

丽娃河不但培养了许多作家批评家,还为人们养育了一些善良、勇敢、正派、正义的品质。我看重丽娃河的才华和灵性,我更看重丽娃河边滋生的那些鲜花一样美好的品质。

由于王老师和阮光页老师的看顾,我的文字得以忝列于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之中,深感荣幸。前几天我为自己的另一本散文著作《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写的后记,名字就叫“我们跟宝宝一起蒙福”。当这本《西风的竖琴》要在丽娃河边出版时,我想到的句子是“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可惜自己无所造就,枉费了那些恩师义友的提携帮助,蒙福的故事真是无颜细说(当然也还有别的更加实在的原因)。也许等到我老态龙钟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句子作为书名,扎扎实实写一部关于丽娃河的回忆录。

丽娃河的美丽意象正在取代所谓“名校名系名专业”,正在形成一个有魅力的品牌。华东师大如果想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华东师大出版社如果想扩大自己的市场号召力,都不妨在丽娃河这个品牌上多做一点文章。

感谢王老师为拙著赐序。

20050506日,写于北京北小河边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共收图书9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戴厚英、格非、李洱、王晓玉、徐芳、殷健、戴舫、朱晓琳、摩罗等9位作者各一本)

 

   

 

/王铁仙

 

讲述底层

家在江西

父亲

给贪污的人送钱

父亲的第一本藏书

晒旧衣

我是农民的儿子

城里的姨妈

爱婴之家

 

言说自我

中学时代的文学书

我的财富观

写作的限度——《耻辱者手记》跋

丢掉手中的鸭毛——《因幸福而哭泣》后记

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

悲六道之伤——《六道悲伤》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丽娃河的鲜花

 

记述师友

思念仁者

自由的歌谣

一个高贵的生命

上帝的竖琴

爱是如此艰难

西山西水

篾匠爷爷

 

笑看新生

宝宝日记引言

半岁的小笑笑

宝宝离别枣园小区的邻居

宝宝搬家来到望京花园

观赏法国印象派绘画展

小诗人

隐秘的感情

爹爹妈妈吃饱了吗

 

后记

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