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奇私募之王:黑石集团(Blackstone)

(2014-10-08 13:15:55)
标签:

股票

黑石

私募

并购

分类: 证券投资

作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标志性公司,黑石集团既广受关注也饱经争议,更因为与中国商界日益频繁的往来为大众所知。其轰动一时的上市使得私募股权公司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并将自身推向了金融体系的主流。

来源:《英大金融》 | 谢辉
2007520日,当时正在筹备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即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下了第一单,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普通股,作价为IPO价格的95.5%,占黑石集团扩大后股份的9.37%(未计入超额配售),投资禁售期为4年。


中投不会在董事会拥有席位,不享有投票权,投资地位被动。不料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2009年年初,黑石股价从IPO31美元/股跌至3.55美元/股,中投浮亏超27亿美元,一时掀起轩然大波。


中投第一单
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团,最早由香港特区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牵线。上市前,黑石集团邀请梁锦松担任黑石大中国区主席。仅用了三周时间,梁锦松就向黑石集团献上一份30亿美元的大礼。

然而在其挂牌上市之后不长的时间内,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于是,消费和投资——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轰然熄灭。

根据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和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私募股权投资交易量比2007年锐减72%,出现了五年来的首次下降,这一年有1100宗并购协议被取消,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并购活动减少44%。全球私募股权产业仿佛步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当时黑石集团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达到8.271亿美元。黑石的股价也随之跌入了谷底——3.55美元。这就意味着,中投公司30亿美元的本金,亏损超过27亿美元,亏损幅度一度达到83%

苦熬七年后,2014年,中投公司终于从黑石那笔30多亿美元的投资中解套。按黑石目前的股价计算,中投对黑石的股权投资已经有了35%的盈利,浮盈大约10亿美元。

黑石身世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NYSEBX),曾译作“百仕通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及金融咨询服务提供商。由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Allen Schwarzman)和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创建于198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


黑石集团目前有2000多名员工,全球有24家办事机构,分布在亚特兰大、波士顿、伦敦、汉堡、巴黎、北京、孟买和中国香港等地。其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对冲组合基金、夹层基金、高级债券基金、自营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基金。黑石还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包括并购咨询、重组和重建咨询以及基金募集服务。黑石的投资组合所持有的企业在全球雇佣了超过58.5万名员工,其实力在华尔街让越来越多的老牌金融巨擘自愧不如。

黑石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运作的,整体来说管理偏于扁平化,与传统企业森严的等级制有所不同。黑石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员都是少而精,运作灵活,在几乎所有行业不断寻找赚钱的机会。它所进行的交易笔数并不多,但每笔交易额都很大。截至2014630日,黑石的管理资产总额达到27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


投资界传奇
黑石的两位创始人成就非凡。生于1926年的彼得森是彼得森国际经济学院的发起人和主席,民主共和两党联立的“协调委员会”发起人和会长。他曾在2000~2004年间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还是美国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理事。生于1947年的施瓦茨曼是黑石的主席和CEO。和彼得森一样,他也身兼数职,不仅是约翰·肯尼迪艺术表演中心委员会的主席,还是美国外交理事会和经济委员会的成员、摩根大通国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纽约公共图书馆委员会成员,以及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

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结识于华尔街的名门望族雷曼兄弟。彼得森在雷曼江河日下时执掌帅印,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力挽狂澜,成为华尔街的明星;施瓦茨曼则是彼得森提携的雷曼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各投资20万美元共同组建了黑石。公司名称“黑石”源于两人对祖籍的一种纪念:彼得·彼得森名字中Peter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石头”;史蒂夫·施瓦茨曼名字中的Schwarz在德语中是“黑色”的意思。

黑石的第一桶金,是彼得森利用与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此后,他们便萌生了创立私募基金的想法。

黑石在当时的华尔街尚属无名之辈,在募资过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给黑石带来了转机,黑石取得了保德信副董事长凯斯的信任,收获投资1亿美元,后来又从杰克·韦尔奇那里拿到一笔钱,就此上路。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者,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器公司、日兴证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基金在内。黑石的好运气从此开始。

198710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大跌22%,施瓦茨曼在此前两个交易日内奇迹般地成功平仓,避免募集资金遭受损失。在股票市场的回报只有3%~4%时,黑石的回报却超过30%。于是,此后黑石再没为募资伤过脑筋。在各基金投资人眼里,回报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黑石简直就是“印钞机”。

拒绝恶意收购
在盛行敌意融资并购的20世纪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为公司发展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坚持不做敌意收购,这在后来成为黑石的标志性策略。在他们看来,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收购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白衣骑士;而被收购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债务猛增。因此,黑石在迄今为止的每一单收购生意中都能与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甚至为了坚守友好收购的原则而愿意做出必要的牺牲或放弃某些已付出的努力。

在收购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时,由于摩托罗拉之前已将部分股权出售给了另一家私募股权企业KKR,而KKR为阻止黑石的收购邀约处处下绊儿,但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黑石高层无数次与KKR管理层耐心磋商,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无独有偶,在收购德国电信股权的过程中,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及其收购合作者比作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竭力阻止,黑石高层于是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并向德国政府承诺收购完成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最终,黑石“俱乐部成员”出资26.8亿欧元赢得了德国电信4.5%的股权。

黑石和气生财式的投资风格,在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相当不错的人气。德国商业银行出手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时,德国政府首先考虑的出售对象便是黑石集团。

 化腐朽为神奇
黑石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充分利用杠杆收购,依靠垃圾债券或者银行融资进行收购,凭借独到的眼光和对行业周期的景气程度判断,黑石在几次著名的收购案中收益惊人。黑石常用的并购手法之一是通过低买高卖,低价买入某些暂时不被投资者看好的公司,经过引进业内专家等途径对其进行重新改造以后,提高所购得公司的利润率,再转手将其以更高价格卖出去。

2001年,正当德国塞拉尼斯公司准备致力于从一家生产化学日用品和特制品、工程聚合物、油漆和食物配料的公司转变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化工公司时,恰巧遭遇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衰退。正在大家都为公司前途担忧的时候,黑石伸出了援手。

在黑石看来,塞拉尼斯只是一时落难,本质依然优良,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其价值被明显低估,正是黑石介入的好时机。该公司曾是一家久负盛名的全球性的工业化工公司,握有多项专利技术,其主要产品在市场上大都拥有首屈一指的地位。施瓦茨曼认为,只要全球经济走强,需求重新旺盛,塞拉尼斯一定会率先涅槃重生。

2003年年底,黑石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塞拉尼斯84%的股份,全部交易金额为38亿欧元,包括公司所有的净负债额以及退休金和退休后福利义务。这起收购案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间和环境,成为2003年度十大并购交易之一,也是至今在德国由上市公司转变为私人公司的最大收购案。

之后的两年内,黑石积极致力于塞拉尼斯的重组工作,后者很快获得了充足的现金流。除了进一步巩固优势,黑石还把塞拉尼斯的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例如将尼龙聚合体业务出售给巴斯夫公司,以进一步突出主业。

2005年,塞拉尼斯重新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陷入低谷,传统行业重新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尤其是化工类公司普遍获得了较高的市盈率。黑石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60%之多的股份,创造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

波折IPO
2007年,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黑石当时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其2001年以来的年资金平均增长率达41.1%,员工人均利润已9倍于华尔街知名投行高盛。

20076月,黑石完成了IPO:募集资金总额为45.5亿美元,总市值达到400亿美元,约为高盛公司市值的1/2。这成为迄今为止私募股权公司最大规模IPO,美国证券市场2007年规模最大IPO2007年全球第三大IPO和美国证券史上第六大IPO。受到黑石上市的鼓舞,一时间,其他私募股权基金也纷纷摩拳擦掌,对上市兴致盎然。

即使上市以后,黑石还是想尽了办法保持自己的神秘性。集团表示既不会提供每季度收益数据,也不会发表收入指导,并反复说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股东。甚至,黑石的CEO施瓦茨曼和其他高管并没有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公司继续原有的合伙企业管理模式,而普通股股东只拥有有限投票权。

募集到的资金所用何处?黑石在招股书中表示将用于购买包括高层管理团队在内的现有股东手中的权益,偿还短期贷款,拓展现有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收购等手段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等。但从上市后的表现来看,资金大部分流进了管理层。黑石集团通过IPO以及中投那笔无投票权的“完美”投资得来的部分资金,购买上市前管理层手中的项目权益等。黑石管理层赚得盆满钵满,上市后,施瓦茨曼一个人就持有价值94亿美元的股票,并套现了6.84亿美元现金。80岁的彼得森处于半退休状态,通过减持也拿到19.2亿美元。

然而,黑石的上市着实掀起了私募行业的神秘面纱。随着行业透明度的提高,私募行业先前的资产掠夺者形象在逐渐淡化,而其一系列债务、房地产等其他基金的发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趋于友善的共同基金管理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