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奎山的方法论--安石榴

(2022-03-29 11:43: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海泛舟--学习笔记

我读完王奎山老师的小小说集《乡村传奇》,陷入思考,有话要说。原则只有一条:遵循言论自由,无关对错。

之前我看过王老师的小小说,竟然都不是最具王氏特色的。王氏标志性的叙事特色包含在这样一个格式里:aA——aB——aC。大写的ABC是关乎或推动情节的三个人物、三件事情或三个细节场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三个都是那种具有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三个单元在外部形式上看是并列的关系,也就是不大分得开谁重谁轻,而且三个单元往往表象出毫不相关的特征来。这是最好学习和模仿的部分。所有的玄机都在小a上。看似开放式的散点式的叙事中,是什么东西把三个单元紧紧结合在一起,生发出迷人的意味呢?是小a。小a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是一个小道具,性状形神具备的具象事物,有时又绝对的抽象,一种流动的观念、流动的命运枢纽、潜伏的暗暗涌动的意识……等等。它的行进轨迹一定是递进的,它从A流动到B,再由B流动到C,脱胎换骨一般由量变到质变,从一个外在的世俗的热闹情节升华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学审美对象。

试着举例分析一下。

1,以单篇《乡村传奇》为例。

a是一瓶香油。这是个具象的事物。

A巩世清私藏一瓶公家的香油(a),藏在坟地草丛中,预备方便时拿回家享用。

B知青黄大丫到坟地割草发现香油一瓶(a),于是藏到树上,准备据为己有。

C小男孩留成淘气上树发现一瓶香油(a),拿回家。

ABC三个不相干的人,因为a组成一个命运的有机体,故事的流程是这样的:aA——aB——aC,从A起始,经过B,结束于C。有什么意味呢?意味很大。简而言之,一瓶香油这个小道具,被作家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小小地流动了一番,揭示一个看似悖论实则类似悲天悯人的人性悲剧:思想支配行为,但并非产生必然结果。套一下《乡村传奇》,巩世清想要得到一瓶香油,他行动了并藏匿了起来,结果命运却并没有把这瓶香油落实在巩世清及家人口中,而是给予了毫不相干的,并没有对香油产生念头的留成一家口中。看起来貌似的世俗故事,其实你可以引申开,放到更阔大的社会空间和思想领域当中做更进一步的联想或者升华,那么,你得到的灵魂慰藉就将大大多于王老师文字覆盖的区域。

2,以《游戏》为例。

《游戏》里只有两个人物,留成和队长。留成是一个惯于偷队里任何可偷之物的农民。故事有三个场景。

A场景,队长在现场没有抓到留成,但抓到留成偷队上花生的印有留成大名的袋子。

B场景,队长在群众大会上保全了留成的面子。

C场景,队长夜色中偷偷送回留成偷窃证据——印有留成大名的袋子。

a是队长重塑留成人格的充满温情与目的的过程。抽象的,需要读者提取的部分。

这个故事的叙事流程依然是aA——aB——aC,留成从人格迷途开始,经过反思自省,在觉醒和回归处结束。这个过程是由a来完成的,队长以善良的爱护和殷切的希望贯穿整个故事,最后完成了留成人格的重塑。这个过程充满乡间的智慧和良善,谁说又不是作家对整个世道人心的体察呢?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曾经试图模仿王氏的叙事策略,写出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或三个场景三个细节似乎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要让整个故事有机起来,有气韵,并展开颇有意味的流动,却是个万难的事情,非小a不成,而差异正好在这里,这个小a的设置实在是王氏绝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看起来是叙事策略,实际上是方法论。作家的方法论。

我认为这个叙事策略是王老师的原创,是他对小小说卓有成效的贡献。

我当然知道这个模式是传统的老套路,三言中比比皆是,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面一个珍珠衫连缀了四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但是,我要说从故事和文字来看,冯氏和王氏的方法论决然不同。我总以为作家此与彼的辨识也大抵是在方法论上的。而且,退一步说话,王老师从繁复的民族表达传统中提取出来的叙事方法,带着明显的个人创意,已经和先前的母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了。前者讲故事,后者喻人生。而且王老师的贡献还在于他使故事灵动起来了,也更加的精致,在小小说有限的尺幅之间拓展了趋向无限的可能性。没有过人的才气和智慧,绝无空前的发现,所以,原创属于王老师是客观和公道的。

重说一次,方法论!

http://www.xiaoxiaoshu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265#lastpos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两片天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