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心中的田园
(2012-09-04 19:49:17)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文集 |
[文/西江月冷]
多日不写文,除了夏的炎热外,更多的该是懒惰之心。懒惰,这个词用在许多人的身上,都不为过。对于自己,则更为合适。当然,这样的懒惰既然已经知晓,甚至痛恶,也便该让懒惰离自己远上一些。
以前,农人多信奉勤俭持家的古训,这样的观念在春联上必定有所体现。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是这样去做的。在我的记忆里,随处可见勤劳的人们,他们早出晚归,荷锄忙碌。常踩着清晨的露珠走进田野,等烈日烧烤,忙碌一天,又在草香弥散的暮色里,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家来。回家以后,亦没有丰美的饭食,饭菜多为简单的蔬菜和自做的干粮。廉价的白酒,不过是男人驱除疲累的一种廉价的方式。
大学以前,我与母亲在家的时候,平日里也多不过两个青菜。大学以后,因常不在家,也便不知母亲一个人在家如何生活。等哪天回到家里,见菜橱里只是放了一些咸菜。问母亲平日里吃些什么,她说一个人,实在不值得做些饭菜,就常凑和着吃上一顿。我想,她并非懒于做饭的劳累,更多的则是为了节俭吧。你看,为了学费,家里的粮食每年都要卖掉大半,只按基本的口粮留备一些。院子里的鸡鸭,长大后也都卖到了集市上。村外的几亩田地呢,是不是依旧需要跟着季节的脚步,有人精心侍弄。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节俭还是印到了我的心里。勤劳,在青春年月里也得到了体现。可是那时,除了画画和工作,我还能做些什么?便埋头于工作之中,一去十年的奋斗,也算让工作有所收获。只是随着岁月的延伸,懒惰和享受之意还是鬼魅一样缠上身来。走一段路,就想着步行还是有点远吧?吃一顿饭,就想着能否更加丰盛一些。至于体力劳动,自大学以后,更是与自己没有了任何关系。即便后来偶尔去做一点体力活,就常气喘吁吁,浑身都似散了架子。可我还是怀念汗如雨水的日子,那种虽然劳累却满身湿透的感觉,还是给人由衷的痛快。
懒惰的最终结果,是让身体虚弱起来。享受带来的后果,则是生活里再也寻不到“味之无味”的精神愉悦。简衣陋食,虽然并不适合现代生活的潮流,但俭以养身,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的情况,与静以养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我亦很久没有安静的时候了,如一个人什么也不去做,只闭目神游。如一个人,用纯澈之心撇下周围的琐事与嘈杂,如入山林般安静地享受一本书中的千般美妙。
好在我常思己过。隔些日子,就回头看看自己哪些地方距离真朴的东西远了。想一想哪些时候,随污如流过了。又思考一下,自己的身上,在日子的冲洗中,究竟保留了多少真善美的本质。
生活中,我们常感叹劳工者的艰辛。是的,他们没有华丽时尚的衣服,没有丰美营养的饮食,甚至居住的地方也简陋破旧。可就在我们怎么也寻不到快乐的时候,是不是在那些建筑工人的脸上,在那些耕种者的身上,除了看见喷涌的汗水以外,还听见了他们爽朗而质朴的笑声?或许他们的生活简单之极,但简单之中,却可以有着发自内心的生活的欢乐。
昨天去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叫后沟村的地方。说因地处偏远,几次外来的现代文明都在侵入的时候以失败告终。自然,那里的人们也排斥外面的繁华。他们依旧喜欢传统的生活与劳作方式。他们勤劳节俭,简单快乐。那时,我仿佛望见了他们心中的日子,不求富贵,却真实自然,这样的景象,本身就像让人走进了一片茂密的田野。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田园。哪怕生活烦琐,也该找个时间进去一走,或干脆在那里生活上一段时间。用最传统的劳动方式,耕耘泥土里才有的本真,用最纯净的心意,表达生活的欢乐。而我们收获的,便不只是生活的欢笑了,更有生活给予我们的最美的幸福。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