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转眼爱好和拍摄蒸汽机车这个题材已近十年了。从西南边陲到东北边疆行程已过万里,至今寻觅热情不减。
许多朋友对此感到百般不解,认为拍摄题材千千万,为何我偏偏痴迷起蒸汽机车了?我也曾反复地问过自己这到底是为了哪般?
其实我关注蒸汽机车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时我在北京延庆工作。周末回京的班车路过八达岭附近的京张铁路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外国人对行驶在京张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大呼小叫地狂拍。当时我的理解是外国人在嘲笑我们铁路运输的落后,这种想法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俗称:坝上)拍片时,不时看到外国人在集通铁路上追拍蒸汽机车,在多方查阅了外国人拍摄的中国蒸汽机车的摄影作品后,我彻底改变了对这些老外的看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在嘲笑我们的落后,而是源自对这个曾被视为工业革命的象征物、曾给予人类文明巨大推力的蒸汽机车的热爱。一些日、德、俄等国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为我国蒸汽机车的生产和运营情况制作出了详细的资料,相反我们自己对待这行将消失的工业革命“活化石”却与表现出太多的藐视和冷漠。由此产生了一个怪现象:在国内,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拍摄这些蒸汽机车感觉很正常,而见到中国人拍摄蒸汽机车反而感觉格外的新奇和不解(这种现象现在依然如此)。说心里话:我很佩服这些步远万里来中国拍摄蒸汽机车的外国人,他们用的大多是普通摄影器材,但拍摄态度确是格外的认真。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手持详细的拍摄计划和精密的拍摄地图,一丝不苟的拍摄和详细记录数据,甚至于现在我要查找一些蒸汽机车资料还要借助他们的资料。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摄影人也在坚持着拍摄蒸汽机车这个专题。当我看到严寒中蒸汽机车喷着浓浓白烟,轰鸣着通过著名的司明义铁路大桥后,那令人震憾的场面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决心拿起相机去记录下这些蒸汽机车的最后身影。
多年来对蒸汽机车的不懈拍摄使我深感其中的艰辛。要想用照片表现出蒸汽机车腾云驾雾的雄伟气势,最好是在冬季拍摄。因为低温条件下,机车排出的蒸汽特别明显。由于国内现存的主要蒸汽机车聚集地大多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年来我先后拍摄了内蒙古集通铁路和满洲里扎赉诺尔的露天煤矿、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一些煤矿和企业中还在运行的蒸汽机车;我曾陪伴国家铁路上最后一班蒸汽机车完成了任务;在林海雪原之中追寻着森林小火车的踪迹;记录了露天煤矿内蒸汽机车最后的工作场景等等。
(张谦摄)
(张谦摄)
上个月在东北冻伤的耳朵刚好,这不三九寒天就又背起行囊匆匆踏上征程,开始了我新一年的蒸汽机车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