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桑花》办刊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12-30 21:46:34)
标签:
格桑花文学期刊座谈会文学史敏彦文 |
分类: 文学阅读和杂说 |
愿《格桑花》办得更好更精美
——在《格桑花》办刊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年12月20日)
敏彦文
有人说《格桑花》文学期刊是甘南汉语文学的老阿妈,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以来整个甘南文学的乳母。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放眼甘南作家诗人群,几乎每一位成就了文学之名的甘南作家诗人,都蒙受过《格桑花》这位母亲甘甜乳汁地哺育。《格桑花》自1982年创刊,至今已41年了。虽然她已过不惑之年,但却朝气蓬勃、底蕴深厚、庄重大气、文化气韵丰沛。拿在手上阅读,实在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下面,我就近年来持续不断对《格桑花》地阅读细品,及对纯文学期刊的关注,谈几点意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格桑花》办刊特色管窥
有人说,在短视频海量信息淹没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似乎变得枯燥、乏味,日复一日,我们被“装”在手机里的网络新媒体所牵引和控制,身心疲惫不堪,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文学期刊乃至新闻纸媒的阅读兴趣和动力,那个“文学期刊搭建起读者与文学沟通的桥梁,”牵引和陶冶读者心灵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为此,为了突围,广大文学期刊紧随新闻纸媒步伐,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官网、微信平台、微店等,同时继续呕心沥血、想方设法办好纸刊,以期适应新的阅读时代,有效拴住读者群体。《格桑花》也不例外,做了勇敢地探索。
翻开《格桑花》文学期刊,她的扉页赫然写着这样三句话:“地域风情,人文关怀,民族特色”。这显然是她的办刊宗旨。据此,近年来,《格桑花》以栏目为纲,以作品为目,做了苦心孤诣地探索,先后开设了看台、力荐、锐角、地域(藏地诗家、甘南新锐、甘南诗群)、视野、实验、世说、交流、甘南文艺家、诗词、剧本、民间等数十个栏目。在作品的选登上,立足甘南,放眼国内;立足本土作家,力争国内名家;挖掘和展示藏民族优秀文化,胸怀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了拓展杂志的视域和阅读体验,在有效办好“格桑花文艺作品”微信公众平台的同时,积极向省内外名家约稿,吸引来蒋登科、王久辛、李满强、陈劲松、黄恩鹏、杨光祖、宁肯、唐荣尧、许实、汪惠仁、万玛才旦、刘洁、阿顿华多太等数十位名家的作品。真是用心廓高,可喜可贺!
通过捭阖栏目,经纬作品,塑造特色和形象,拓展疆域和影响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许。捧读今天的《格桑花》,我们发现,她已然拥有了铄然之民族骨骼,敦然之大家气象,蔚然之中华风貌,绚然之文艺丰彩。在此,谨向《格桑花》编委会和编辑老师们致敬!
(二)文学期刊应该坚守的人文自信
我第一次在《格桑花》发表作品,是1987年2月,发表的作品是短小散文《那双眼睛(二章)》。就这样,我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至今已经36年了。我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说过感谢《格桑花》的话,今天,我仍然要说感谢的话——真的感谢《格桑花》和她的编辑者、经营者!
我之所以坚持文学创作36年(虽然近年来有所懈怠),除了爱好,就是包括《格桑花》在内的诸多文学报刊给予我一份人文自信。而这种人文自信首先是文学期刊本身所具有的。窃以为,文学期刊的人文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和文本自信及其影响力,就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就是对我们这个浸润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伟大时代的自信,就是对以编辑家和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团队的自信,就是对所编辑出版的文学期刊的自信。几乎所有成功的、著名的文学期刊,都是坚守和拓展这些自信的行家里手,并始终坚持以作品和作家为中心,用心呵护这些自信。《格桑花》也不例外,而且做的十分好,希望继续保持自信,进而发扬光大。
(三)对《格桑花》文学期刊的一点建议:
新媒体大潮汹涌下,不论是国刊《人民文学》,还是州刊《格桑花》,矢志不渝,坚守阵地,安心办刊,并不断办出精彩,应是当下和今后很长时期的一个法门和最好出路,也是对文学的最大慈悲和贡献。窃以为,文学期刊在发表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肩负着记录和承载文学文本的重任,也肩负着赓续文学史的重任。如果文学史是一串项链的话,那文学期刊及其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就是项链上那众多光彩照人的珠子中的成员。有着40余年办刊历史的《格桑花》也不例外。我坚信,不论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怎样突破传统的变化,原创的富有想象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始终是大家所需要和所喜欢的。《中国作家》杂志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说过这样的话:“一些重要的纯文学期刊,既是文化名片,又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还有很多地方性纯文学期刊担负着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培养地方优秀文化人才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纯文学期刊也还是要坚守办刊初衷,一方面发表最好的作品,一方面培育新人。”坚守是不易的,却是可贵的,更是美丽的、伟大的、慈悲的。希望《格桑花》编委会和诸位编辑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坚守办刊信念,用自己的初心、智慧、大爱和慈悲,把《格桑花》办得更好更精美,持续照亮甘南作家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