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介廉巴巴和洮州江淮人家/敏彦文

标签:
刘智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敏彦文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介廉巴巴和洮州江淮人家
敏彦文
来南京前,我心里打算:如果有时间,机缘巧合,我一定要去净觉寺看看,并要去先贤刘介廉拱北念个苏勒,接个都哇。然而,由于跟团,日程安排紧密,根本没有属于个人的有效时间,所以,我的这一想法最终没能实现,成为这次旅行的一个遗憾。后来知道,其实净觉寺离我们转悠了半天的夫子庙街区并不远,只是名气不大,在秦淮河与夫子庙的笼罩之下,没有几个人知道,也不是历史人文煌煌如炬的南京的旅游热点,去那里游览的人少之又少,也便被我这个事先惦记它的穆斯林擦肩晃过,失却机缘。人生的事大抵如此,在机缘未到之前,任凭我们如何努力和操作,到头来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无法实际兑现。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回族,南京人。清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出身伊斯兰教经师世家,幼从父亲刘三杰习学《古兰经》。15岁起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杂家、西方文化等书刊,会通诸家,深得儒学精微之旨。后学阿拉伯文、波斯文,钻研伊斯兰教义。曾游学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陕西、江苏、安徽等省,访贤问学,求伊斯兰教经籍,阅胡氏天禄阁藏书,谒孔陵。晚年归金陵,结庐清凉山麓,闭户山居10余年,埋头著译,致力于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真镜昭微》、《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五更月》等传世。他一生著译数百卷,但行世不过50卷
刘智拱北在中国穆斯林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一如他的《五更月》在中国穆斯林心中有着学习和参悟不尽的内涵一样。然而,对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金粉数百年,十里秦淮犹香艳”的南京来说,她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有着说不尽的悠悠故事和道不完的英雄人物,有着看不透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景观,有着太多的纸醉金迷、风流韵事、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也有着数不清的凯歌唱彻、胜利如虹、悲欢离合与黯然凋零……这一切的一切,恰如不舍昼夜而浩浩荡荡东流不止的长江——流去的水和流来的水分不清彼此,难辨别清浊;亦如胭脂沉沉、水色油彩、灯红酒绿、情色缠绵、钗裙妖娆、宝剑黯哑、征鼓阑珊、琵琶绚丽、浪子情长、英雄气短的秦淮河,不管是在历史的深处,还是在现实的表面,总被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墨重彩的历史风云所浸透,不容人不沉入其中、徘徊其间、深思其里,因之而留恋往返。对于文化底蕴如此厚重酱稠和英雄史诗别样跌宕起伏的南京来说,作为置身于中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暨中国边缘文化之一种的代表刘智,显然不会受到整个南京及其主流社会与文化的关注,更何况在整个中国主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乃至显身扬名。如此看来,他生前身后的寂寞是注定了的;在今天,打问南京人,几乎无人知道刘智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关于这个问题,《兰州晚报》记者王文元在其专题报道《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中这样说:“明朝初年,从江南移民来此地的十万居民,不仅改变了洮州地区的人口结构,而且也给这里带来了明初的江南风俗,使洮州地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今天在洮州仍然能看到江南遗风。”“端午节是洮州地区规模空前的盛会,……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他们来自临潭19个乡镇及周边7个县。参加这一盛会的乡亲们特地穿上了祖上传下来的独特服装,梳起了只能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发型。洮州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花儿,‘松树林生虎丢盹,看见尕妹担的水,人品压过十三省……’这首花儿见证了洮州地区汉族居民的迁移历史,也证明了他们来自明代(江南)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在明代中国才会被分为十三个省。除了这首歌谣以外,还有他们的发型、方言,也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端午节这天,“走在(临潭)新城镇的大街上,随处都能看见那些梳着独特发式的年轻女子。只见她们的额头上用银饰点缀,后面则梳起了一个骨朵,用银子制作的类似梳子一样的东西固定起来,排成了一个宛如半月状的发式,然后戴上用白布扎起一个类似秀才帽子的头巾,身上则穿着用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她们往往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很是吸引众人的目光,仿佛将人们带入了600年前的江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说:“女足至岷县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风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
根据《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载:“明初,洮州反叛初定后,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洮州群众至今传说其祖先是从南京珠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充分反映了这个事实。”“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年(1379年),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守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笔者注:当然,这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之外那大部分的将士,肯定就是汉族将士了)。……丁姓始祖丁盛洲、敏姓始祖敏大镛、吴姓始祖等均来自南京。”顾颉刚在其1938年考察洮州的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至今,每当外人问及临潭一带人的祖籍,总会有人这样说:“我们的祖上来自南京纻丝巷,我们曾是天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改其名为天京)人呢!”那语调半是自豪半是惆怅。
介廉巴巴,洮州穆斯林心中一座人文丰碑,一位精神导师。
注释:
苏勒:阿语译音,意为《古兰经》章节;
都哇:阿语译音,意为祈祷;
金宜久主编《中国伊斯兰教探秘》(东方出版社
《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王文元《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兰州晚报》2006年6月4日)。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海洪涛主编《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
胡成效《神秘“应天府纻丝巷”如今难觅踪影》、《“竹子巷”和“都司巷”都是明代移民点》(据李城博客http://blog.sina.com.cn/yxner)。
王月邦《戏说南京珠玑巷》(http://www.qh.xinhuanet.com/misc/)。
郑自海《析净觉寺始建年代》(《江苏地方志》2008年5期)。
参考文献: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每日甘肃:
介廉巴巴和洮州江淮人家 http://dev.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12/27/0123284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