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当先 |
[2006-12-25 15:19:10] |
[181486] |
第475楼 |
|
|
“老雕虫”说:“马受到文化修养的局限,对京剧中的某些规律未能理解透彻,特别是在字的四声、尖团方面十分含糊,所以他的唱段中的败笔较多。过去有人批评马,吐字仿佛大舌头,唱工太浮,念白一顺边。他自富连成毕业后,演出及社会活动频繁,自然缺乏充足的时间对艺术不断地精心打磨”。
在纪念马先生的日子里,这个“老雕虫”如此不分时间场合地妄议马派艺术,如此视马派艺术爱好者为无物,实可谓“评戏台”中的一大“戏迷败类”!
马连良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他的念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讲究韵味,注重声情,不但不拘泥于湖广音,还掺入了京音,吐字清晰,节奏鲜明,非常贴近生活,与唱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他的演唱,清新、甜润、委婉、潇洒、流利、细腻、舒展、灵巧,深沉中显潇洒,奔放中喻精巧,酣畅中见俏丽。因而马派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至念重于唱。这是马先生独领风骚的重大贡献。
马派艺术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舞台的整体美,由于他的倡导,乐队中重视月琴伴奏的效果。他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均有革新创造。在乐队前增设围屏,使乐队和演出区隔开,净化、美化了舞台。
他的手、眼、身、步准确严谨,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
|
一“马”当先 |
[2006-12-25 14:55:28] |
[181480] |
第474楼 |
|
|
我从未说过“四海一谭”、“无腔不谭”“伶界大王”,你怎么乱讲呢?马先生才是我心中的“伶界首席”。
|
无腔不谭 |
[2006-12-25 14:43:12] |
[181478] |
第473楼 |
|
|
请问472楼,您说马的水平超过了谭余,可是一直称老谭为“四海一谭”、“无腔不谭”“伶界大王”,怎么对马不这样称呼?
|
一“马”当先 |
[2006-12-25 12:38:22] |
[181473] |
第472楼 |
|
|
马连良在艺术上超越谭余之处多多,已经为有识之士所共认。马先生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除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成情节完整的单本戏,以及表演、唱念的不断出新之外,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舞台的美化方面,他设计使用了《甘露寺》中乔玄的花相貂、缃色蟒,《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花鹤氅,《失印救火》中永乐帝的箭衣蟒,《临潼山》李渊的龙虎靠与方旗靠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又十分精细的注意舞台上色彩的协调,他所用的武梁祠石刻图案守旧,增加了舞台古典美的意境。
马连良的台步很讲究,余、谭哪能望其项背?!马先生几乎一个人物一个步法。我看过他的《一捧雪》,“搜杯”场,莫成三次企图藏杯外逃,都为严府家丁校尉所阻,没有一句词,只是三次上场、退下,三次都是“水底鱼”,三个“水底鱼”能走下三个满堂好。不但干净利索,自然应节(不为锣鼓点捆住),而且一次比一次遑急,脚底下表现出不同情绪。王延龄和老薛保走的都是“老步”,但是王延龄位高望重,生活优裕,老而不衰;花薛保则是穷忙一生,双腿僵硬了。马连良演《三娘教子》,双膝微弯,横跨着走。这样弯腿弯了一整出戏,是要功夫的!
|
无腔不谭 |
[2006-12-25 12:28:57] |
[181472] |
第471楼 |
|
|
马派著名弟子张学津无论在纪念谭富英或马连良的会上不止一次发言:“我们唱老生的,哪个不是由谭而出,或者说唱老生吃的都是谭家的饭(当然有所夸张)。”别人可能贬马,但作为弟子张学津绝对不能贬其师的。然而他在任何场合也始终没有否认谭派的成就。关于对老谭的评价如“伶界大王”“老生泰斗”“四海一谭”、“无腔不谭”“满城争说叫天”等等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轻易推翻了的。当然马连良也是大师,但没有评价说他是“伶界大王”“四海一马”、“无腔不马”、“满城争说马”不能以为他是大师其艺术造诣或成就就高于老谭。梅兰芳的成就比马连良还大,但提起老谭在剧界的影响,梅先生也是百般崇敬。我绝无贬马的意思,只是“扶风馆”先生认为马的成就在老谭之上,实在不敢苟同。
|
方舟 |
[2006-12-25 11:00:58] |
[181465] |
第470楼 |
|
|
王灵均完全是死打乱缠,泼皮一个。余迷的素质就是先攻击马先生,再污蔑马迷。我爷爷看过马先生的戏难道也是编的,你有臆想症吧。你还忙学业,只就知道信《中国京剧史》,你自己的大脑呢?没有脑子搞什么学业?
奇了怪了,我学业忙没有多少时间上来,你学业忙怎么成天呆在这里撒野。
|
王灵均 |
[2006-12-24 21:57:56] |
[181445] |
第469楼 |
|
|
那多卷本的《中国京剧史》算不算“符合学术规范,论证严格”呢?你好好看看再说吧,启功在北师大是什么专业的教授,他在票届地位高吗?启功还说过悲剧没意思,那么您就不看梅先生的《生死恨》了。要说“符合学术规范,论证严格”,谁也不如扶风馆
,“梅、杨、余三大贤不过是后人杜撰罢了”,谁人能有如此高论。程大老板是主流,你给我来一段程大老板的《文昭关》,哼着唱就行。今天我想奉劝
老雕虫
一句,算了吧,不再回扶风馆的帖子了,他连,“梅、杨、余三大贤不过是后人杜撰罢了”如此高论都提出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
老雕虫 |
[2006-12-24 18:20:08] |
[181434] |
第468楼 |
|
|
不要再过分拔高马连良的地位。平心而论,马连良是一位具有敬业精神和改革精神的艺术家,取得的艺术成就不可谓小。但是也应看到,马受到文化修养的局限,对京剧中的某些规律未能理解透彻,特别是在字的四声、尖团方面十分含糊(言菊朋虽精通但过于死板),所以他的唱段中的败笔较多。过去有人批评马,吐字仿佛大舌头,唱工太浮,念白一顺边。他自富连成毕业后,演出及社会活动频繁,自然缺乏充足的时间对艺术不断地精心打磨,过于注重适应当时京剧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他拥有的观众面虽广但艺术的含金量就不免要打折扣。毕竟曲高和寡啊!人们都赞美马派潇洒,而这潇洒之中也掩盖着他的草率,使后之学者易流于油腔滑调。
|
扶风馆 |
[2006-12-24 14:41:57] |
[181411] |
第467楼 |
|
扶风馆 |
[2006-12-24 14:40:38] |
[181410] |
第466楼 |
|
|
20年代前老谭是主流,余么
昙花一现。老谭以前程大老板才是主流。如果按历史排,主流是程 老谭余 马谭麒 笼统讲主流
是老谭 马平列,他们代表京剧老生行的成就。如果选一个老生行的最高成就,就是元白先生说的,马先生第一了,老谭是应为祖师爷的地位。但王羲之的书法比卫夫人好 也是很正常的,就是小谭比小培一样
|
扶风馆 |
[2006-12-24 14:32:16] |
[181408] |
第465楼 |
|
|
三十年代后马 麒,最多加个小谭才是主流。杨,李,奚是分支
|
扶风馆 |
[2006-12-24 14:29:08] |
[181404] |
第464楼 |
|
|
马不是谭余的支流,马是与谭并峙的高峰,有些方面超过老谭。这个观点早有学界的认识提出来了,不是我们马迷们自己的叫嚷。
“谭余是老生主流,马是分支”,很多学界人都不以为然。不知道“符合学术规范,论证严格”的“谭余是老生主流,马是分支”是哪些个学界的人士提出来的?可以一一论证么?不然也没有说服力
|
扶风琴韵 |
[2006-12-24 13:56:25] |
[181401] |
第463楼 |
|
|
喜欢苹果的,说苹果好吃;喜欢香蕉的,
说香蕉好吃, 其实都好吃,大家不要再争论这样的问题好吗???
|
扶风琴韵 |
[2006-12-24 13:55:10] |
[181400] |
第462楼 |
|
|
hao haophao
doushiyis
hu
艺术都是精华
|
王灵均 |
[2006-12-24 12:48:59] |
[181393] |
第461楼 |
|
|
金圣叹换名施耐庵写水浒序,别人还是看出来了。名字可以换,文笔骗不了人,不仅我有这种认识,别人也有,不信您仔细看看以前的帖子,一会自称40年代看过马的戏,一会曲解材料,1918、1919来回变,老雕虫说马先生的话确实有些过,我一直在帖子中对马的艺术赞不绝口,我与自娱斋主
关键分歧是:谭余是老生主流,马是分支,这是京剧史铁的事实,不是信口雌黄可以抹杀的,除非您再编一部被学界认可的以马为老生主流的京剧史。我们其他的分歧都是从属于这一关键分歧的。“我之所以说1918年,是因为我以前曾看过一本书上说,1918年余叔岩先生嗓音转好,演戏较多,社会上一时有梅杨余“三大贤”之说”,这一观点我已用苏雪安先生的材料批驳,不成立,何况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不能成为学术讨论的证据。泰斗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邵的观点与您的刚才说的“这至少说明即使在余叔岩先生鼎盛时期,也有人对马评价甚高”不吻合,不能当成您的论据,不是我没有认真看您的帖,而是您的表述前后矛盾,让人产生歧义。至于您说我是小人,我实不敢当,我不敢冒充前辈,自称解放前看过戏,也不会曲解材料,无中生有,小人的称谓愧不敢当。这在马迷中可大有人在,我不是专指某一人,大伙素不相识吗。
我对马一直充满敬意,可是马迷的表现实在对不住马先生,马先生几十年来是以真本事走江湖的,不是靠冒充前辈,曲解材料,成为大腕的。这种逻辑,任何人也和你们辩论不下去,以后我也不理你们了,因为精力有限。
不过马迷最近有进步,1、敢于正面回答我们的论证,2、亮出自己的底牌,“我的观点是马不是谭余的支流,马是与谭余并峙的高峰”,可喜可贺,我希望扶风馆、
自娱斋主能静下心来,写一部谭马并列的京剧老生史,若符合学术规范,论证严格,我会接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