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帅帅的小白菜
帅帅的小白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1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厢记》之美

(2007-07-23 19:45:44)
标签:

西厢记

戏剧

美学

元杂剧

王实甫

分类: 论文
《西厢记》之美 

[ ] 本文主要从戏剧美学的角度和语言描写方面分析了元杂剧《西厢记》中所体现的“美”。戏剧美学的角度包括“九美”的体现,创作的戏剧化和悲剧意识;语言描写包括《西厢记》的名句、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 西厢记;戏剧;美学;

 

The Aesthetics Of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theater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and language portrayal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as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s. Play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clude "nine aesthetics " shows that the creation of drama and tragedy awareness; Description Languages including the famous line of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rhetorical tricks and style.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drama; aesthetics;

 

1.绪论

1.1文献综述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所作的元杂剧《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重大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印度梵剧《沙恭达罗》同列为世界三大古典名剧,对后来中国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来吸引了无数的学者进行研究学习。

1.2研究框架

《西厢记》也无数次被搬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作,受《西厢记》吸引,本文粗略地分析了一下《西厢记》中体现的“美”。主要是从戏剧美学和语言美学的范围进行分析。

1.3术语说明

唱、念、做、打:

唱,指歌唱;

念,指带有音乐性的对白;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

  

《西厢记》之美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折情景:

宝玉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

这篇好文章就是《西厢记》,《西厢记》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重大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西厢记》主要讲的是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在古刹普救寺对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两人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叛将孙飞虎兵围寺院欲抢崔莺莺,崔母无耐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修书给友人白马将军杜确,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兵围虽解但崔母却公然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为两人穿针引线,使两人终于相恋,但两人之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红娘,红娘据理以争,说服崔老夫人,崔母只得允婚,但要求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张生高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不愧被列为世界三大古典名剧之一,这个以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为题材的元杂剧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得细致丰满,情节曲折动人,还有秀美华丽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迷人魅力。

 

首先,从戏剧美学的角度来说,《西厢记》中的美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第一方面,元代的戏剧美学一开始就较为注重戏剧的舞台性和表演性,胡祗遹曾在《〈黄氏诗卷〉序》中提出著名的“九美”说:

女乐之百伎,惟唱详焉。一、姿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四、语言辨别,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六、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语,轻重疾徐,中节合度,虽记诵娴熟,非如老僧之育经;八、发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快、言行功业,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惟恐不得闻;九、温故知新,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九美既具,当独步同流。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综合了曲词、音乐、舞蹈、说唱与表演等多种艺术。唱,指歌唱;念,指带有音乐性的对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元杂剧已经唱、念、做、打兼备了,具有了相当的表演性。从现在的《西厢记》表演中看,唱、念、做、都十分常见,其中唱是最主要的,而打则非常少,这是因为《西厢记》中没什么武打的情节。“九美”还有的就是对戏剧演员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同时具备唱曲、念白、表情等表演技巧,洞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心理素质,还有神态形体、气质风度等。戏剧中,莺莺的一颦一笑,捻指举目,张生的一抬头一转身,都十分讲究,尽其力以逼真的舞台形象表现出来,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第二方面,“虚构本身就是有意识的创作”,戏剧的创作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手段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也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戏剧美学倾向。《西厢记》的第三本第三折里张生后花园会崔莺莺这一幕,本来在《会真记》与《西厢记诸宫调》中是张生逾墙后与崔莺莺在房里相会,王实甫改动变成到后花园相会,这里张生会意到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是为自己留了方便之门,但王实甫却又让张生凭空在脑海里冒出一个“跳”来,结果却弄巧成拙,充分反映了他被欣喜之情冲昏了头脑,使得他“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戏剧化处理,绝不是王实甫贸然捏造的,在剧本中王实甫为张生接到简帖时自信自己是“猜诗谜的社家”做了很多铺垫的工作,在“闹简”和“赖简”中,“猜诗谜的社家”重复出现了六次,他的用意就是让人注意“猜诗谜的社家”猜错了诗这一个环节。

第三方面,悲剧意识的显现。在草桥惊梦这一幕里,张生和莺莺分别后,路上住在旅馆里,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莺莺追他来了。徐复祚在《曲论》中指出:“《西厢》之妙,正在于草桥一梦,似假疑真,乍离乍合,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提名、洞房花烛而后愉快也?”这里不仅暗藏了王实甫自己的看法引人深思,而且不同于其他大多戏剧的喜剧模式,带着悲剧观的色彩,许多人认为《西厢记》到此应该结束了,也反映了当时戏剧创作的一种新的悲剧观正在显山露水。

 

其次,在语言描写方面,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西厢记》读起来“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质无华,流畅自然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语言华丽、妙笔生花为特点,而且很注意修饰词语和修辞技巧。《西厢记》可谓文采派的代表,既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的精华,又加入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取众之所长,并加以升华,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雅的语言艺术特色。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西厢记》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莺莺托红娘带交给张君瑞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又如《佛殿奇逢》折[元和令]中的: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还有《斋坛闹会》出[雁儿落]: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其中有一句最是绝妙,在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了《西厢记》作为抒情诗剧的语言特色,此曲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把暮秋的萧条景色和崔莺莺、张君瑞两人的离愁别恨完美地结合起来,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以那种诗意的幽幽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悲苦,一直被认为是王实甫的绝唱。

还有一句不得不提的是《衣锦荣归》出[清江引]的末一句: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王实甫发自肺腑这句祝愿也成为了后人最常传诵的经典名言,构成无数人的共同美好愿望。

《西厢记》的语言描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丰富的修辞手法,据统计,《西厢记》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多达三十四种。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复迭格”中迭字词的运用,如《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还有剧中第四本第四折有:[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这些迭字词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环境的渲染。

此外,《西厢记》包含了许多不同艺术风格的语言,既有雄浑奔涌的曲辞又有秀丽涓涓的小词,既有激昂澎湃的“金刚怒目”式的唱词也有风趣自然的话辞,而这些语言又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体,完美流畅。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名曾为王实甫写下这首《凌波仙》,对《西厢记》作了极高的评价,《西厢记》之“美”举不尽、道不完也。

  

结论

总的来说,《西厢记》的美学五光十色,既有戏剧美学的“九美”、戏剧化创作和悲剧意识,又含括了语言美学方面的用词精妙的语句、多样的修辞技巧及丰富多变的语言风格。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艺术创作,美学都至关重要,只有和美学结合起来,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西厢记》之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三卷.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专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3]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任继愈.《中国古代戏曲》[专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

[5]汪石满.《中国戏曲》[专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