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帅帅的小白菜
帅帅的小白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1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浅谈

(2007-07-23 19:20:15)
标签:

红楼梦

面貌

相学

技法

内容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男生女貌

分类: 论文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浅谈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从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和人物外貌描写的内容两大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外貌描写特点,其中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包括布局、笔墨篇幅、角度这三方面,人物外貌描写的内容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相学倾向、男子外貌特点、描写手法这四方面。

 

[关键词] 红楼梦;面貌;相学;技法;内容

 

 

Descriptions of Physiognomy Figures about th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descriptions of physiognomy figures about th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the character appearance description technique and the character appearance description content these two big aspects, among them, character appearance description technique including layout, words length and the angle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character appearance description content including the author’s manners to the characters, the Physiognomy, the male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scription technique these four aspects.

 

 

[Key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ppearance; physiognomy; description technique; content

 

 

1.绪论

1.1文献综述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中国清代的曹雪芹所作,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1.2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有关知识,研究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红楼梦》里的人物外貌描写,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创新之处主要在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布局、笔墨篇幅、角度这三方面)和人物外貌描写的内容的男生女相问题上。研究方法主要是案卷资料分析法。

1.3术语说明

镜头切换:电影学术语,是指在电影剪辑的时候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转换。

相学:又称人相学。俗传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问。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运。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约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
 

《红楼梦》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傲人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大,共有一百《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浅谈二十章回,结构严谨,情节紧扣,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实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雄伟的宝库。 

《红楼梦》之于我,就如大观园之于刘姥姥也,五光十色,百花斗妍,精妙非凡,其深刻意韵非一般人能真切领会,但看了也算长了一回见识。《红楼梦》的人物历来是学者们十分热中的研究对象,皆因《红楼梦》的人物刻画得十分出彩动人,全书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有732人。本文将就一些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人物外貌描写特征。

 

一、从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上看,曹雪芹可谓煞费苦心,精雕细凿而又运用得天衣无缝,让人看起来十分舒适。《红楼梦》中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技法:

 

首先,不同人物外貌描写的布局作不同的处理,并且与人物性情、地位相配合。如林黛玉与薛宝钗和贾宝玉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出现方式就有很大区别。

黛玉和宝钗的外貌描写是层层递进式。黛玉宝钗是《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她们的外貌应当是最要花费心思去勾勒的。在小说中她们外貌的描写被分成了几部分来组成,并没有一出场就仔细介绍她们的外貌,只略略几句而已,但之后层层递进,随着后面的描写的出现,她们的形象在观者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曹雪芹这样的安排,是和她们性情、地位相符的。首先,黛玉和宝钗都是大家闺秀,性格中都有娴静的一面,她们这种人在与人接触时都有自己的矜持,都是不太希望被众人过分关注《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浅谈,今天来说就是低调,因而没有一开始就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其次,这样可以制造悬念效果,使人愈加好奇她们的面容,就像朦胧间看到一个影子了,越想睁大眼睛来瞧个仔细,特别是有关黛玉的外貌描写,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节里,她的外貌被前后提到了三处。一开始提到有关她的样子的是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这里只作初步勾画,同时也勾起了读者的注意,第二处就是 王熙凤出现后她说黛玉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里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最后一处便是宝玉眼里的黛玉,曹雪芹掉足了观者的胃口之后,终于展示了黛玉的全貌:“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只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则是开门见山式,两人都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一个是未来家族的继承人,一个是手握实权的“当红炸子鸡”,他们向来是众星捧月的人,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因而一出场就是众人的视线焦点,肯定要被细细打量的,借着黛玉的眼,两人的容貌如璀璨的烟花般一下子绽放出来。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大段笔墨把她爱出风头的劲和艳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宝玉的外貌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宝玉从头到脚都被细细描绘出来,既突出他的重要地位,又表明了他的尊贵和多情。

 

其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还有突显重要人物,笔墨篇幅主次分明的特点。如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节,曹雪芹对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外貌进行详写,眉眼、气质、神态、身段都有描绘,而对贾氏三姊妹则略写,每人一句简单带过,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则几乎没有人物外貌描写。

 

再次,看《红楼梦》给人一种感觉,就像看电影一样,因为曹雪芹写人物外貌时多采用移动的内视点,跟镜头的切换一般,选择不同人物的角度当镜头的方向,从他或她的角度上看到了对方,而对对方进行特写。如第一回,姣杏和贾雨村便都是从对方眼里描绘外貌,第三回,宝黛二人也是互相观察描述,先按原先黛玉的角度写宝玉的相貌,然后转换成宝玉的角度看黛玉的面容。

 

二、从人物外貌描写的内容来看,《红楼梦》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小说中人物外貌的描写字里行间就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流露出作者对人物的爱憎,这也是中国传统小说人物外貌描写的一大特点。 《红楼梦》花团锦簇,无论是宝玉、贾蓉、秦钟、蒋玉函等男子,还是黛玉、宝钗、晴雯、袭人等女子,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基本上都是美人。这里,便隐含了曹雪芹的爱憎。

黛玉最是明显,可以说曹雪芹对她是又爱又怜,甚至有人说曹雪芹自比林黛玉。他把宝钗比作牡丹,而把黛玉比作芙蓉,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其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曹雪芹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使人也忍不住赋予黛玉怜爱之情。
    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容貌丰美雍容娴雅,与清瘦超逸的林黛玉正构成显著的对比,“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是曹雪芹对宝钗的外貌描写,并且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曹雪芹用这样的语言重复描写她的面容实亦隐含深意:这些词句并非曹雪芹原创,而是直接来自《金瓶梅词话》对潘金莲和吴月娘的描写。《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写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翠湾湾似新月的眉儿,清冷冷杏子眼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第九回又从潘金莲眼中写吴月娘:“生的面若银盆,眼如杏子”。曹雪芹用这些写市井世俗妇人容貌的词句写薛宝钗的姿容,实是隐含贬意。 

王熙凤是个“辣子”,坏事做尽,最后也没什么好下场,她的容貌虽美,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丹凤眼”作“三角”形,“柳叶眉”呈“掉梢”状,这里便将她的心地之阴险毒辣刻画在了五官长相之中。曹雪芹对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其次,《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有很明显的相学倾向,许多人物的相貌预示着人物的结局,也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黛玉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从小说的描述中可看出黛玉虽美貌多情,但却是一个病态美人,体弱多病,有“不足之症”。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黛玉的眉是“似蹙非蹙罥烟眉。”目是“似喜非喜含情目”,而且“目光点点”。《神相全编》中说道:“眉头常蹙,主早年克伤见孤单。不哭常泪,必主伤克,晚景孤单,一双流泪眼,只会送人亡。”像黛玉这样的面相,所能预测的命运是悲惨的,一方面,刑伤克破,孤苦伶仃,另一方面,夭折或寿促。这里和小说中黛玉的遭遇非常吻合,她一岁死兄,六岁亡母,少年丧父;母死父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最后正值青春年少时早早离开了人世。

再说王熙凤,她的眼是凤眼,且呈三角状,眉是柳叶眉,且吊梢(斜飞入鬓)。凤眼和柳叶眉在相家看来都是富贵之相,但是,在相家看来,像王熙凤这样的三角眼,还蕴涵着很重要的信息。相家对三角眼有很多种说法,无论哪种,都不是吉相。如《神相全编》二“达摩五官总论”中说:“三角深藏毒害。眼生三角,凶狠之人,常能损物害人,若是女子,妨夫不良。”这里也是和王熙凤心狠毒辣的性格及其命运相符合的。

 

再次,《红楼梦》对男子外貌的描写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男生女相。最明显的是宝玉,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又说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男生女相,在古代的相学中是大富大贵之貌,这里也可以说再次显示了宝玉的尊贵。《红楼梦》里宝玉整天和丫头姑娘们混在一起,人缘甚佳,而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外貌女性化的男士的确更受女性欢迎,人缘较好。因而不得不说,曹雪芹给宝玉安的脸相是十分符合情理的。另外,贾蓉、秦钟、蒋玉函、北静王等也是俊美非常,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对男子外貌的评价标准,一是要肤白,二是风流妩媚,阳刚从来不是必要条件,而男子的俊美却是倍受推崇。

 

最后,《红楼梦》的人物面部描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叙事诗及辞赋的笔法和形式来描写,且常用排比、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黛玉的面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用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字字珠玑,细致地表现了黛玉非凡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宝玉和王熙凤等人的面貌描写也有同样的特点。


    《红楼梦》的人物外貌描写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探讨和挖掘的地方,但在此也可以得出一个道理来:人物外貌描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各个方面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形象、具体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

 

 

结论

 

综上所述,人物外貌描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各个方面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形象、具体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

《红楼梦》里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既有巧妙的技法处理,又在内容上精雕细凿,涉及了相学、形式手法等方面,语言优美流畅,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詹丹 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俞平伯 著 团结出版社 2004年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周汝昌 著 200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