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2009-08-30 07:43:58)
标签:

旅游

中原

西安

分类: 我的旅游

西安-碑林

  从历史博物馆出来,吃过午饭,再坐车到碑林参观。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城区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始建于公元1087年,据说是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的。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收藏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名家手笔碑石,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多方碑石。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早、最大的古代书法艺术宝库。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刻帖是宋代以后兴起的一种将名家书法刻于碑版之上,供人们观赏临习的小型碑版。
  碑刻比墨迹书籍能留存久远,故真实可信程度最高。就史料价值而言,北朝墓志、唐墓志及唐代碑石最为学界注重,其可考证史事者方面尤多,意义广大。就书法价值而言,《峄山碑》的篆书,《曹全碑》的隶书,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无不允推圭臬,登峰造极的唐代楷书,以欧、虞、褚、颜、柳为大纛,领袖群伦,模范百世。以此而论,西安碑林正无愧为历史文化的宝库和书法艺术的祖庭。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对碑林的石刻精品很感兴趣,特挑几款保存。
  1、李斯小篆——秦峄山石
  《峄山刻石》是由中国秦代的丞相李斯用篆书书写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李斯小篆——秦峄山石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作。
  2、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
  “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的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隶书的代表——汉碑精品《曹全碑》

 

  3、石雕艺术的杰作——北魏《元遥妻梁氏墓志》是魏体楷书的代表之作。
  魏碑,是我国北朝流行的一种书体。北朝书法,以魏为最盛,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多以此书体刻石,故叫魏碑。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北魏《元遥妻梁氏墓志》

 

  4、书圣王羲之父子作品欣赏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畅的新体。王羲之的草书浓纤适度,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娟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代珍宝,影响甚大,故有“书圣”之称。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晋 王羲之书帖(淳化阁帖选)

 

  此碑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唐僧玄奘法师翻译佛经作的序文和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立于唐高宗咸享三年(公元672年)。字是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笔墨中选集的。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晋 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碑》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工书,兼精正、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即新)之称。其书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南朝宋、齐、梁之间,人多崇尚他的书体;唐宋以来的书家,大都受其影响。人们把他与其父并称“二王”。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晋 王献之书帖(淳化阁帖选)

 

  5、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期间名辈选出,流派纷缤。它上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是中国书法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的篇章,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从书法流变的大体脉络来看,可将唐代书法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安碑林都有充分表现。
  初唐四大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中唐时期,书法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师,也体现出了唐代书法的最高水平。其中以颜真卿、柳公权二人最具代表性。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对中唐之后历朝各代影响极大。比其稍晚的柳公权、释怀素等人,都是初学颜书而成大名的。
  唐代的草书在继承汉魏章草、晋代“二王”和汉代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出现了如张旭、怀素等一代书法大家,把书法线条的流动美和笔意变化的技艺推向草书发展的顶峰,至今罕有其匹。西安碑林收藏了他们诸多代表作品。
  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发濡墨,人称“张颠”。他以王书为基底,又得法于张芝,发展了传统的草书,与怀素一起,开创了草书的全新境界。当时人们对初诸家每有微词,而独对张旭无异议。唐文宗把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可见他草书的灵感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是单纯在书桌上玩弄笔墨技巧。杜甫在诗中写到:“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张旭的《肚痛帖》是宋代摹刻张旭的草书,计30字,释文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张旭《肚痛帖》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张旭《断千字文》

 

  另一位草书圣手怀素是释家中人,他与张旭一样嗜酒如命,竟一日九醉不醒。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其酒中作书,每出佳品。他和张旭有“颠张狂素”之说。怀素家贫,曾种芭蕉万株,以叶习字,极为刻苦。他用木板写字,竟然将板写穿!习字用过的毛笔,堆积成冢,称“退笔冢”。时人评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唐.怀素《千字文》

 

  怀素的《律公贴》分为两段,一为25字,一为67字。还附刻李白赠怀素《草上行》:“少年人上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中原之旅(15)西安-碑林

怀素《律公贴》

 

  我仔细认真地看了不少碑贴。以前看到的是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诸遂良等人的碑文拓本,这次看到的是真迹。因为是真迹,很觉机会难得。
  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看到了从碑石上拓本的全过程。只见拓印者先把一张与碑文同样大小的宣纸平整地粘贴在需拓印的碑石上,然后用一个像圆球状的布团,很快地在一种大约有松香搅拌的黑油上点一下,赶快拍到平贴在碑石的宣纸上,动作快而有节奏。静寂中,只听到轻微的“啪……啪……”轻响,很快,宫廷图像、孔子像、观音像等便出来了。外售的拓品可贵了,大张(全张纸)的观音像开价160元。我原打算不太贵的话买一幅观音像,谁知这么贵,而且那么长的一卷纸,还是软绵绵的宣纸,肯定难带。只好敬而远之,赶快退出离开。
  看完碑林出来已是下午四时多。天色阴阴沉沉的。昨晚天气预报有冷空气,看来气温已明显下降了。因为有上西安城墙看看的计划,每人便花钱买了张参观券,冒着凛烈寒风上城墙走了一遭。城墙坍塌了不少,很多是后来用水泥砖补上的,相信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维修,不收点门票是不行的。

  晚上九时,西安至广州列车进站停下。据列车员说,能如此准时地到站,是两年一遇的事。竟幸运地让我们碰上了。呵呵。真够运!
  我们要赶着坐下趟车回家,所以不出站,却横过铁轨向对面走去。其实这样横过铁轨向对面走去很危险的。那时,一列火车正准备出发,汽笛震天价响,两盏红色的车头灯晃个不停。有两人特别慢,我们早都过来了,他们跌跌撞撞的还在铁轨中间,弄得我们吓出一身冷汗。铁路员工对着正在铁轨中间走的那两人大叫:危险,快点!快点!你们不要命了吗?
  两头的人都心里发慌,眼看人家列车快开动了。他俩却好像挪不动步似的呆在铁轨中间走得非常慢。幸好有惊无险地还是过来与我们会合。他们俩刚刚爬上平时人们等着上火车的站台站定,列车“呜……”的一声长鸣,马上起动了——难道刚才是在等他们两人通过?
  一个想捞点外快的列车员带我们进入与软卧紧连的8号车厢。接着,可能去帮我们弄票吧,过了近一小时才回来,却又无票。只好由两位惯于外交的老手到2号车厢找车长补票。等了半个多小时,竟然补到了票,反比外面便宜很多。我们真好运!
  总之,这次出来,基本上样样均顺利,有点波折也很快解决。中原之旅胜利结束!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