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馆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

标签:
济南市博物馆图片杂谈 |
分类: 济南市区 |

黄河流域,作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孕育着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之地、交融之所。从后李文化到岳石文化,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泰山、孔子与黄河在这片大地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济南地区
早在远古时代,舜舜曾在历山躬耕,西河、小荆山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该地区8500年前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此后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绵延数干年,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彰显着济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菏泽地区
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至少自北辛文化时期,菏泽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定陶王陵出土的紫衣玉璧,菏泽古河道沉船中的元青花等,都成为只属于菏泽的无价之宝。
鸡首壶,二级文物
鎏金铜佛(北齐)三级文物
铜佛(金代)二级文物
白地褐彩鸡腿罐(元代)二级文物
马少宣内画水晶鼻烟壶(清代)三级文物
济宁地区
泰安地区
扁形铜壶(春秋)二级文物
仙人铜镜
铜立佛
铜薰炉(清代)三级文物
银法轮(清代)二级文物
鎏金银贲巴瓶(清代)二级文物
鎏金掐丝珐琅铜供杯(清乾隆)二级文物
铜菩萨造像(明代),三级文物,德州市博物馆藏
铜质佛像。头戴箍冠,身披袈裟,胸饰配饰,跣足,右手做法轮置于胸前,左手手心向上放于右脚上,结跏趺端坐于莲花佛座上。神态端详,做工精美。
彩绘双耳壶,大汶口文化,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桓台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圆唇,敞口,高颈,溜肩,鼓腹,平底。器物整体施黑衣,颈部偏上对称饰两耳,颈至腹上部两周红色条纹内绘红色" X "纹三个,腹至底上部绘红色楔形纹。该器制作规整,纹饰独特,有鲜明的鲁北大汶口地域特征。
兽首铜匜(春秋)三级文物,淄博市博物馆藏
兽首,短流,浅腹,平底,三蹄足。
铜提梁壶(战国)三级文物,淄博市博物馆藏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盖微鼓,盖中间饰一环形钮,钮两侧饰一对铺首衔环,肩部饰两环形耳,提链穿系,腹部系有两道凸弦纹,足外有一周刻划绳纹,腹中部饰一环。
白釉骑俑(金代),淄博市博物馆藏
一人骑于马鞍上,手扶马头。施白釉,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施酱釉点缀。
白釉黑彩爬地童子俑(金代),淄博市博物馆藏
作爬地状,身着肚兜。通体施白釉,童子的五官和发髻施黑釉。
铜六臂菩萨造像(明代),三级文物,德州市博物馆藏
头戴宝冠,上披短衫,下着长裙,袒胸跣足,肩铸六臂,双手合十于胸前,其余四臂手持法器,站立一六棱台座上。
直口,折肩,直腹,腹下斜收,圈足外撇,器身内外施白釉、闪黄,有开片,底部露胎,口沿、口肩交接处及折肩处分饰褐彩弦纹,弦纹间绘褐彩蔓草纹,腹饰褐彩花草纹。
"十方诸佛"灯盏(宋代)二级文物,德州市博物馆藏
直口,弧形盏面,直腹,喇叭形圈足,器身内外施白釉不到底、闪黄,腹部以下露胎,盏面墨书"十方诸佛"四字。
磁州窑白釉墨彩四系壶(宋代),德州市博物馆藏
瓷质盛器。侈口,圆唇,短颈,长圆腹,腹下斜收,圈足,颈肩部附贴四系,内外大部施白釉,外壁下腹部至足施酱釉,底部露胎,口沿、肩及腹部饰墨彩弦纹,肩腹外壁饰墨彩花草图案。
彩绘灰陶壶(汉代)禹城市邢寨汪遗址出土,二级文物,德州市博物馆藏
侈口,方唇,束颈,溜肩,扁鼓腹,圈足。器身表面白地彩绘几何纹、卷云纹等纹饰。
石佛造像(唐代)三级文物,德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袒胸跣足,身披袈裟,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膝上,右臂屈肘,结跏趺坐于佛座上,神态端详,雕工精细。
利津至东阿大清河船票,清咸丰四年(1854)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
纸质,1854年利津至东阿旧城的船票,一年后黄河夺大清河入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