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园北门)
大观园的筹建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私人投资建成。它的正式开业时间为1931年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20日,恰好又是周末),距今已有70多年。大观园的名称来自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景色优美、人物风流。那么,济南大观园的命名和开业日期显然图的是它名字美好和中秋佳节的吉祥含义。

(大观园东门)
地方志称,刚刚开业的“大观园商场坐落在商埠经四路、经五路之间,东临纬二路,西临小纬二路,方园四十余亩。建场之前,一片坑洼,是一个聚居着百十户劳苦群众的棚户区”。兴建大观园时,这片棚户区被当权者平掉。
早期的大观园,中央是座花园;南区的建筑群有:第一剧场、第二剧场(今大观电影院址)、第三剧场(今万隆超市址)、共和厅书场。第一剧场最初由“小达子”李桂春主演京剧,1933年改为红乐评剧院,1935年恢复第一剧场,由山东福连成戏班演出京剧。第二、第三剧场于1932年建成,分别上演有声电影、评剧。另有一家新明电影院上演无声电影,后改为国泰电影院(今民艺剧场址)。
在大观园北区,多为露天或临时搭棚演出的江湖艺人,东北角有一家小型的马戏团,随团展出笼养的虎豹等野兽;西北角有几家说书棚、杂耍场;其他各处散布着一些练武术的、卖野药的和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大观园一度凭票入内,票价每人2角,进入大观园后,除花园、共和厅书场外,听戏、看杂耍等需另行购票。其中,票价最贵的是第二剧场电影票,楼上每位7角,楼下5角。

(大观电影园前的泰山石)
2006年济南大观园按照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古建筑风格进行,形成灰瓦、白墙、红柱的外观景象。大观园周边飞檐斗拱模式进行改造,这种遵古模式将极力还原大观园的老商埠特色。大观园地区与芙蓉街老区遥相呼应,成为新济南中优雅别致的“老济南”。目前,大观园全力推介庭院式、园林式、古城化的大观旅游模式,大观园继三大名胜之后济南的又一张特色旅游“名片”。

(值得保留的原大观电影院照片,这是我去年11月拍摄的)
济南大观电影院,1932年初兴建,是济南市历史较长的影院之一。1948年秋济南市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院,改为大观影剧院。1960年该院成为全市第一个宽银幕电影院。1989年,原建筑又全部拆除,重新设计改建为现代化电影综合娱乐场所。2008年12月改名为《奥特大观电影院》,分电影和电玩两部分,我去参观了,改后的“奥特”不怎么样。

(大观电影院改为奥特大观电影院)

大观园内的“茗曲阁”茶楼,始建于1938年,原名新新舞台,集休闲娱乐为一体,以曲艺、戏曲表演为主,兼营茶艺,是济南“曲山艺海”的历史见证。
2007年6月16日,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刘拥政创作的长篇小说《大观园传奇》作为向“文博会”献礼书籍出版发行。该小说艺术地反映了济南大观园的历史,描绘了济南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丰富了济南地域文化作品的人物画廊,被评论家誉为不可多得的描写济南地域文化的瑰宝。此前,济南电视剧制作中心等曾拍摄成22集电视连续剧《大观园》,并在山东影视频道播出。

(大观庙)
据《大观庙赋》记载,大观园内旧有善书堂一处,以崇墨公、济贫民,后废圮。2006年王女士玉琴偕员工众人俸资,择其旧址,在北区重新建造了一个庙宇,用于慈善捐助、祭祀、传经布道等,庙宇定名为《大观庙》,它将与芙蓉街区恢复的文庙、关帝庙、龙神庙等古建筑一起,形成商业街区内的宗教和慈善文化。

(大观庙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大雄宝殿)

(下层供如来佛祖和文武财神)

(香炉)

(放生池)

(如来佛祖)

(关帝财神)

(是文财神吗?叫什么名?我不清楚。)

(楼上的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

(地藏王)

(两侧有18罗汉画像)

(大观庙院内南墙上的大观庙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