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的美丽与邪恶--奥斯卡电影《钢琴家》赏析

(2012-05-09 17:00:12)
标签:

杂谈

http://s7/small/4af67c8bxbf96bcb560a6&690

电影人物原型:波兰犹太钢琴家史匹曼(Wiladyslaw Szpilman,1911 – 2000)


电影故事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导演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是根据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史匹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回忆录改编而成。它描写二战纳粹占领波兰期间,犹太钢琴家史匹曼受到波兰各个阶层人民、甚至纳粹军官保护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一个真实人性与荒谬信仰撞击的故事,是一个音乐激励生存和意志的传奇。

http://s8/small/4af67c8bxbf96c22abd57&690
导演波兰斯基


电影导演

长期以来,波兰著名导演波兰斯基逃避着在纳粹铁蹄下逃难求生、母亲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的痛苦记忆,因此,他当年曾经拒绝导演《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影片的题材与他不堪回首的经历太过接近。不过,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会把波兰历史中这惨痛的一章拍成电影。” 2002年,他终于有了勇气面对那段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经历,接拍了这部《钢琴家》,把史匹曼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融入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他说:“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电影《钢琴家》没有好莱坞战争题材惊天动地的场面,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令人恐惧的情节,而是用朴素的调子,去书写历史,讴歌人性,谴责邪恶。电影上演后即风靡全球,分别获得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的电影节和电影学会评选为年度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原创音乐等奖项。扮演钢琴家的阿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更获得多个电影节包括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当导演波兰斯基听到《钢琴家》获奖的消息时,激动得泪如雨下。他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能以一部代表波兰的影片拿到大奖,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

在波兰一家电台,正直播犹太钢琴家史匹曼现场演奏的肖邦升C小调夜曲 (Chopin Nocturne in #C Minor No.20,Op.1)。作为电台的首席钢琴家,史匹曼的名字和琴声早已是家喻户晓。此刻,他的音乐随著无线电波,穿过阴沉的波兰上空,与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一起来到千家万户,抚慰著那些饱受忧患的心灵。轰鸣声越来越逼近,电台的其它工作人员都撤离了,并且也劝告他赶紧逃命,但钢琴家依然全神贯注,不顾个人安危,双手在键盘上激情起舞,似乎要用高贵的音乐压倒疯狂的轰隆,,,,,,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作为国家音乐人才,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营救了出来。史匹曼在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许多素未平生人们的帮助下,躲过了一劫又一劫,同时也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这天,在一个公寓里,他听到邻居弹肖邦玛祖卡。这段音乐是钢琴家原型Szpilman本人的录音--肖邦玛祖卡(Mazurka in A minor, Op. 17, No. 4.)


在一个月光如洗的晚上,从废墟中一座破旧的的房子里,传出幽雅的钢琴音乐,原来是一位孤独的纳粹军官,正在一台破旧的钢琴上,弹奏他自己祖国的作曲家贝多分的《月光奏鸣曲》(Wilhelm Kempff 演奏)。可以设想,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这座废墟,这也不是他第一次通过音乐寻求心灵的家园。此刻,他正怀念着战前和家人一起的甜蜜时光,深深地厌倦这场残酷荒谬的战争。

http://s12/middle/4af67c8bxbf96c770296b&690
热爱古典音乐的纳粹军官

非凡的一幕: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逃难中的史匹曼Szpilman是唯一的孤魂,四处寻找食物和水源。最后,在一个被废弃的房子里,他找到了一罐醃黄瓜。他正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罐头,一回身,刚才弹琴的那个纳粹军官就站在面前。纳粹军官得知史匹曼是一个钢琴家后,要求他演奏一曲。史匹曼演奏了自己祖国的作曲家肖邦的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

这首叙事曲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 11 世纪,立陶宛被日尔曼骑士兵团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日耳曼人抚养成人并受到重用。一位立陶宛老人乔装成歌手接近华伦洛德,向他表明真相,使之幡然醒悟。最后,华伦洛德牺牲个人,为祖国的独立英勇效力。

此情此景,史匹曼选择弹奏了这首史诗般的叙事曲,水乳交融地表达了这个故事背后的民族精神和自己痛恨纳粹侵略的心情。好一个音乐在电影的神来运用!

http://s4/middle/4af67c8bxbf96cab52453&690

史匹曼超凡的的琴技令爱好古典音乐的纳粹军官深深折服,纳粹军官决定帮助他躲藏,并定时给他提供食物。撤离波兰前,德国军官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钢琴家御寒。

片尾:战争结束了,国宝钢琴家终于迎来了自由,意气风发地重返舞台,那双在集中营里历尽沧桑起满粗茧的手,那双在废墟扒开断墙残垣挖掘食物的手,那双在饥寒交迫中僵硬发抖的手,如今又潇洒地飞舞在黑白琴键上,演奏着肖邦的大波罗乃兹舞曲(Polonaise brillante, Op. 22)。

电影不足之处: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不过,如果要我谈一下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就是看完电影后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了更贴近生活,导演用了一种近乎半纪录片式的手法,使得人物的表现力度稍嫌不够,史匹曼的灵魂表达缺乏那么一点儿火花,他和家人的生离死别以及他与前女友Dorota之间也没有给予足够温情的描写。相比之下,史匹曼与那位纳粹军官的精神交流,更为触动人心,令人经久难忘,挥之不去。

这位德国军官确有其人,他叫Wilm Hosenfeld。他不仅救过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就如同《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辛德勒一样。但Hosenfeld却没有辛德勒那么好的运气,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了。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虽然钢琴家一直恳求波兰政府帮助Hosenfeld,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在经历了将近六年的磨难之后,Hosenfeld因为说救过犹太人,反而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把他摧残死了。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令人痛心! Hosenfeld 的儿子在战后见到了钢琴家本人,Hosenfeld的遗孀拿出了丈夫生前的战争日记,里面记录了这位5个小孩的爸爸对纳粹的鄙夷,以自己是德国人感到羞耻。

这个真实故事让我们再次坚信,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其它代表作:
1962 Knife in the Water
1968 Rosemary's Baby
1971 Macbeth
1974 Chinatown
1976 the Tenant
1979 Tess
1992 Bitter Moon
1999 the Ninth Gate
2005 Oliver Twi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