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康路、思南路那些有腔调的老建筑

标签:
武康路武康大楼思南公馆老建筑图片 |
分类: 走笔山水 |
上海最繁华热闹的徐家汇,有一条安静的小马路。街道两旁,法国梧桐绿荫婆娑,将斑驳的阴影洒在咖啡馆、酒吧千姿百态的招牌上,洒在那些很有腔调的老建筑上。这就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武康路。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1943年改为武康路,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
这条一公里见长的小马路,环境幽静而高雅,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街区之一。这里有典雅的英国乡村式别墅,有法国文艺复兴样式建筑,有细节雕饰的西班牙式洋房,有沪上至今少见的地中海式建筑,还有许多名人旧居、文物遗迹。这些历史建筑群通过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充分展示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是宝贵的海派文化精髓的物质依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
武康路有1号,又没有1号。总之是机缘巧合,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称号的铭牌,悬挂在了武康路2号的旁边,于是,武康路2号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门户了。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1926年,丝绸业巨商莫觞清)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安居,从此这里成为了莫氏产业。
这座建筑面积937平方米,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立式的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引人瞩目,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
密丹公寓小巧精致,造型特别,又位于街角,在武康路星罗棋布的洋房中颇引人注目。公寓点缀着几何形浮雕和阶梯形装饰。仰头细看,可以发现北面檐口的云朵图案,仿佛正轻轻掠过水泥拉毛的墙面,为灰扑扑的公寓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巴金故居斜对面的这幢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住宅紧贴路边,它全无遮挡的环境十分有利建筑爱好者们欣赏品味。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廊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沿街的入口上方有一个半圆形的阳台,就是罗密欧阳台本尊了。
自然,它不可能是莎翁笔下那个罗密欧爬过的阳台,只是样子如出一辙罢了。之所以会被这么叫,出处应该是一本上海作家陈丹燕写的小说《上海的风花雪月》,里边说:“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

上海世界小学的老窗饰




武康路上三角形的建筑物,除了武康大楼,这座“开普敦大楼”也算一个。开普敦大楼是一栋现代派建筑特征突出的公寓住宅,它锐角转角的弧形处理,明快而流畅,充分表现出其有流线型风格的特征,简练而动感,整幢大楼酷似一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大船。建筑三棱体外形结构和楼房锐角转角的弧度处理是其设计的两大“亮点”,这就是开普敦公寓建筑设计的唯一性与独创性。它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的后期杰作。
武康路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处在淮海中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呈三角状,造型独特,位于每条马路的岔道口(这里交叉着三条马路六个路口。向当地人打听时,他们都说:噢,就是六岔路口的那个楼吧,往前走!),外观像是一艘大轮船。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1994年,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武康大楼始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也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是用法国的地名命名的。楼高9层,公寓坐北朝南。建筑外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清水暗红砖,典雅古朴。幸运的是,有关部门对历史建筑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没有赶时髦,把武康大楼的外墙“现代化”。楼的第三层依然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棂,第八层则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
武康大楼曾经居住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目前仍是一座供人居住的公寓,里面住着老上海人,也有慕名而来的房客,甚至还有些外国人。

比起淮海路和南京路,在外地游客眼中,思南路可能并不是特别出名,但是在上海本地人眼中,这是一条既摩登又有腔调的路,这里坐落着中西方各种年代各种建筑风格的建筑,宛如一座既文艺又复古的欧洲小镇。走进思南路,你会瞬间安静下来,放缓脚步,去感受思南路所独有的风情。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始建于1914年,为纪念20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儒勒.马斯南命名。马路两侧满是法国梧桐,掩映着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租界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独特吸引力,即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几乎全部的民居样式,被誉为上海历史的标本。
一座城市是一部历史,一条马路也是一部历史。浸润着优雅高贵品质的武康路、思南路,不可复制亦不可搬迁!1933年2月,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抵达上海,出席在福开森路393号举办的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欢迎会。会后他饶有兴趣地在马路上散步。他说:“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萧伯纳在上海仅停留短短一天,就为武康路留下了这句意韵深长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