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活纪实(九)
(2021-04-19 09:28:35)| 标签: 育儿 | 分类: 随笔 | 
宝宝就读的国际学校,以英文为主,中文为第二语言,是西 方教育模式。他们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课堂上不必过多灌输;作业布置得很少。而阅读课外书、学习历史、地理、艺术是孩子一生学识的基石所在:历史是时间的纵深所在,地理是空间的广博所在,艺术是孩子心灵的寄托所在。而且认为:小学是孩子身心发育时期,课业要轻松,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大力度,到高中、大学,是读书的黄金时期,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学习的拼搏阶段。
 
这个学校,没有高三,也就意味着不参加咱们的高考。学校经常举行话剧表演:一个班的孩子们各自担任角色,用英语表演,请其他班的同学来当小观众;每周有游泳课、还常放电影……注重拓展思维、培养个性、培养各种兴趣。
 
四年级的宝宝,家庭作业很少,每天的数学、中文、英文作业加起来,一小时左右也就完成了。一周,仅四天有家庭作业,周末、双休日、节假日,都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其目的,就是依着儿童的天性,自由自在、愉快的度过童年——轻松、快乐的成长。这些课外时间,宝宝自由的读自己想读的图书、随心所欲的游玩……做自己喜爱的事。
 
而宝宝的校友们,却是另一番风景:在校门口,每天下午三点半刚放学,就能见到家长们,匆匆忙忙的又将孩子们送到各种语数外的补习班,也有的去音乐、体育等。宝宝班,只有可数的几个没去,大多数同学都去了补习班。宝宝常回来说:他们作业非常多,做到很晚才能睡觉;常常连自己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来不及做。由此可见,这些家长们的内心,是何等的矛盾、何等的纠结: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来接受西方的教育。但从咱们的惯性思维来看:基础知识薄弱了、教得太少、题目练得太少;担心以后竞争不过别的孩子。下午一放学,这些孩子们被送去各种语数外的补习班:重新投入填鸭式、题海战术的应试模式中。望子成龙,何等心切!
 
我觉得,一个人将来能干什么,与天赋、自身的努力、环境、机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育模式。人类社会就好似大自然:总有小草、小花,也有各种树木:即便是大树,也不可能都是挺拔的松树,还有梧桐、银杏、柳树……如果本是一棵小草,硬要拔成参天大树,也许会拔断了,甚至连正常的小草都没了——变成“社会的包袱”,那才是最为遗憾的!很多聪明的孩子,早早的被误导了;其父母,还浑然不知。其实,不管在哪种教育模式下,加压?还是减负?为人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理智的对待。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