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五)荒凉大漠中的柳园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感怀 |
在敦煌吃过晚饭,漫不经心地在街边的树下散步。走不多远,前面是一座桥,桥下是一片不大的水面。说来也奇怪,在这里见到水,竟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走近了仔细瞧:一条宽约十米的小河,往北看,似乎很长。顺着河流往南瞧,居然看见了鸣沙山,那蜿蜒曲直的沙丘,在夕阳下,很是迷人。不由感叹:敦煌真是太小了,就夹在戈壁与沙漠之中呀。
柳园,一个陌生的地名,距敦煌一百二十多公里,怎么也没想到它竟然是敦煌的火车站。这火车站,为什么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很是疑惑。今晚,我们要在柳园乘火车赴新疆。汽车司机说:“这段路程,大约一、两小时。”
黑色的柏油马路,平坦、笔直、宽阔,一无遮挡地伸向远方。路的两边是黑褐色的茫茫戈壁,不见树,不见山,不见动物,不见人烟,不见任何建筑物,十分的荒芜。车开了几十分钟,也不见对面有车行驶过来。
广袤的黑褐色的地面上,唯有稀疏的半干枯草,东一丛,西一丛。我在嘉峪关见过,知道这种小草名叫骆驼刺,是沙漠中很耐旱的小草。大约半尺高,细细的茎,毛绒绒的绿叶,蓬蓬勃勃地长着。如果缺少水份,它的茎、叶都会变坚硬,硬得刺手,到那时,连骆驼都不愿意吃。而在这里,这么耐旱的骆驼刺都干枯了,这里的干旱可想而知。
莫高窟的经历让我明白:绿色与黄色,能那么鲜明地对立着,说明不是土质的问题,主要是缺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了绿色,就有了人烟。这一简单的道理,只有在这里,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深刻涵义。
在旅游途中,很多游客喜欢在车上闭目养神或睡觉。他们也许认为,遥远的路途是浪费时间,恨不得一步就飞到景区。其实不然,许多诱人的景色,就在路途中。我坐汽车一般不睡觉,静静地坐在窗口,津津有味地注视着窗外一幅幅流动的风景,沿途的美景,常常让我如痴似醉。随着车的前行,窗外的景色,总是不断地变化着,在我眼中,仿佛就是一道变幻莫测的山水画廊。途中,我也很少与别人交谈,惟恐错过了眼前美妙的景色。
然而,今天行驶了几十公里,窗外的景色几乎一成不变,在我的视野中,除了漫无边际的戈壁、永无尽头的大路,一无所有。这样的荒凉让人心寒。不由想到,我们那里高速公路的两边都种了大量的树,就是为了避免司机的视觉疲劳。开汽车,最怕司机的视觉疲劳,那是最容出事的。那个善解人意的导游小马,凑在司机旁边,不断地与他闲聊。我问司机:“累不累?”他说:“不累!在这里开车简单,只要握着方向盘,什么都不要动。”我笑着说:“那让我们那里初学车的人,都到这里来练车。”司机笑着摇着头说:“不,他们开不了,一开就会睡觉。”
在暮色中,终于到了柳园火车站。它虽小,但还是像模像样的。候车室不大,非常干净,清洁。坐下没多久,一群蓝眼睛高鼻子的俄罗斯游客,排着长队走了进来。喝了一点水,走出柳园站,到街上去逛逛。
街上,几个简陋的小店,卖点小百货,还有几家网吧。这些,大概也是为过路的游客服务的。一个缺水的地方,人口是不会兴旺的,城市也是不会繁荣的。柳园没有水,它所需的水都是从敦煌运过来的。
对水的感受,从来没有这么深刻。我想起了鸣沙山中那棵参天的大树。在广褒的沙漠中,唯有这棵树,顶天立地,引人注目。我曾仔细地瞧过,在大树旁,有一根半个手指粗的小水管,一股细细的水流缓缓地淌进根部。在树根的四周用塑料薄膜覆盖着,以防水份的蒸发。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悉心地呵护着一棵树,多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