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美德”外衣掩盖着多少龌龊!
礼尚往来、人情往来、为朋好友、扶危济困这些被称为美德的词汇,在历史上不知道被多少仁人志士所褒扬,确实在我们这个不太富裕的国度对增进民间友好,创造共同和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面对生活困难的人慷慨解囊,帮助生活拮据的人渡过难关,建构互相帮助的社会资助体系,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作用。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这些本来美好的字眼,不经意间也笼罩上价值规律的色彩,使本来非常美好的事情变得世俗和腐臭。我这样说,可能一些朋友很难接受,这确实不可争辩的事实。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贪官傍大款,大肆收受贿赂的案例。这些贪官到了法庭上还大喊冤枉,高喊我们是正常人情往来,不存在收受贿赂。他们说,逢年过节我们互相拜访,家中有事互相随礼,生病住院互相探视,只不过“他给我的多,我给他的少”,我本来就没有他富足,老百姓随礼也是这样的,都是自愿,这是我们的中华美德,是互相帮助,怎么能说我犯法。
这种说词,乍一听,符合民间礼尚往来的规则,实则不然,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作用,这种不平等的礼上往来就不存在。这就给执纪执法部门出了个大难题,如果不是贪官犯了事,拟或每次往来的额度化整为零,想必很难给贪官治罪。
最近听说,有不少职位很小的官员靠礼尚往来发了家,一个人几年家里办上几个事,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当然首先这个官员要有一定的公权力,其次要舍得脸皮发请帖。
听说,有的官员家里办事按着干部花名册下请帖,不管认识不认识,奉行“有枣没枣打三杆”的哲学,还说,给了你请帖,来不来是你的事,下不下是我的事。
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嫁女儿,发出请帖一千多张,摆喜筵近百席,还有不少人没能吃上。人们对这个官员说,看你的人员多好,人气旺啊,这个官员洋洋自得,内心里可能真地认为自己人缘不错。两年后,这个官员的儿子娶媳妇,请帖发得比嫁女儿时还多,赴宴的却不足百人。这是为什么?听知情人说,这个官员因病被免职了。
我在想,历史上刘备一辈子也不过三个好朋友,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家里办个事要请上千个朋友,他请的都是些什么朋友呢?
礼尚往来成了官员腐败的外衣,老百姓当中的礼尚往来总该很正常吧?
其实也不然,前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农村中的礼尚往来也变味了。一些人变着法子掏别人的钱,自己孩子多,给孩子少的人随礼时就多随。到自己孩子结婚时,就会收到比随礼多得多的礼金。因为农村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人家在你办事时随了多少了礼,到人家办事时要还多少礼。办事少的收入少,办事多的收入多。这样一来,有些办事少的人想着法子多办事,一个小小的村庄各种宴席不断,浪费惊人。
前些天听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本来他的一个要好的朋友家里办事,按理说他应该去帮忙,他没有去却和我闲聊,我对朋友说,我去随礼,你不去吗?朋友说,我让人捎去了,这年头“礼到人不差”。我说,你说错了,是人到理不差。朋友说,那是过去,现在你不去,只要礼到了人家少破费,自然不会争你的理。
确实是这样,以我随礼的切身感受,不少时候,去了也看不到主人,看到了,人家甚至连个和你打招呼的空也没有。
说实话,我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靠亲戚朋友帮衬才能过日子和办事的年代了,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已经变味了,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当然,一些人需要社会帮助,取消礼尚往来发展慈善事业不是更好吗?
礼尚往来已经被很多人诟病,我看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