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网络媒体对提振消费信心贡献突出

(2012-02-24 08:33:32)
标签:

it

分类: 非典型评论

小刀马

 

         无论是美债危机还是欧债危机,带来的都是经济萧条,进而引起一定程度的金融危机。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也牵连很多。这也是我们不断刺激内需的一个外在影响条件带来的改变。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来说,走过了曾经的鼎盛与辉煌,如今更加务实,市场消费能力的转换,也让我们看到消费者的日渐成熟。如何引导消费者,加大自身的品质宣传力度,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需要仔细思量的问题。

 

20121月份销量表

 汽车网络媒体对提振消费信心贡献突出

 

        通过上表,我们看到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国内汽车销量的变化和走势。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1月份有我们传统的春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的销量,不过,汽车市场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或许将延续到2月份,因为春节过后,人们的消费热情一般都不会高。面对汽车这个大件,消费者在选择购买的时候,自然也会掂量很多。因此,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刺激内需,进而拉动销量是必须夯实的根基。毕竟我们的汽车出口还有很多的条件制约。而且,国际上一些汽车厂商已经在喊出“中国汽车威胁论”了,虽然一方面是中国产量的庞大带来的一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生产质量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给国际企业带来的压力。而且,我们的厂商也走出去进行收购,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参与国际化拓展。国际汽车巨头担心中国企业的漂洋出海,自然会横加阻拦。因此,夯实国内市场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的强大性。

 

         当然,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理性,如何吸引到更多的用户,进行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然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互联网给企业企业的市场定位宣传带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地留意一下身边准备购车或者已经购车的亲朋好友,他们在选择的时候,一般是通过什么媒介了解相关信息和知识?报纸?杂志?到店铺现场了解?朋友介绍?还是到网络?事实上,很多朋友喜欢先自己到网上查询、比较,以及到论坛,到汽车网站去横纵向比较了解,查看已经购车者的发表的使用经验和分享感悟。对于那些希望了解、解决汽车问题的朋友,都是习惯先到网站上去找答案,这也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一种悄然改变。其实笔者也是如此,当爱车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到网站上去答疑解惑。

 

         这也是专业汽车网站的优势所在。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无论是门户还是垂直汽车门户网站,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自己的布局。互联网汽车媒体给用户和车友们带来的便捷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搜狐汽车的区域战略引领的是一种区域性的圈子文化,喜欢交友的朋友也都知道车友会的存在,而区域内的车友,尤其是相同类型车系的朋友一般都喜欢扎堆交流,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车,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和4S店之类的经销商形成良好的互动。

 

互联网汽车媒体给网民和车友带来的是一种便捷,以及庞大的数据资料和共享平台,而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搜狐汽车就有自己的车商宝,这样用户可以自主发稿,提高自己产品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正面的引导和宣传。更主要的是,搜狐的区域战略,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到区域内的用户,这样的效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众所周知,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令人看好的,尤其是对于新兴能源发展带来的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汽车已经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物件,对于很多家庭,无论是小康还是中产都已经具备购车的能力和消费欲望。

 

很多家庭在选择购买的时候更多还是存在着远期消费打算,不过由于身边人群的购买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着消费发酵,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汽车媒体的引导具有很大关联效应。因为人们在查看的时候可以更加直观,更加便捷,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那么清晰,且信息详实,内容庞杂,给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期待也是非常宽泛的,这样无形中激励用户的消费转换。当市场本身的庞大注定了内需消费已经是未来主旋律的时候,我们更多的目标和期待,就是如何引导消费,而这个使命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汽车媒体何尝不是承载着这种引领的角色?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携手互联网汽车媒体,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一种便捷,提供一个介绍自己的机会,这样也会加快内需消费的理性,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