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叹!国产手机击碎“深寒”论了?

(2008-05-12 08:13:52)
标签:

杂谈

分类: 通信世界

http://image2.55.la/anonymous/banner/2008/05/12/08/1383896.gif

 

                                                               文 小刀马

 

       【通信世界】:近日,有媒体撰文称,国产手机击碎深寒论调,部分企业已经冲击世界,并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乍一看,笔者也是心中一震,难道国产手机厂商已经东山再起了?异或,在原先的“大船”被击沉之后,有新的“舰艇”真的开始脱颖而出了?

 

       该文引用“2007年原信产部总共发出2.6亿枚网标,同比增长21%.其中,1.4亿部国产手机获得入网许可并上市销售,洋品牌则为1.2亿部。”很显然,国产手机获得入网许可高于洋品牌。可是,放眼我们周围,为什么多数人拿的是洋品牌手机?难道笔者周围的人都是抽样的少数?那么,国产品牌手机销售到哪里去了?毕竟上亿的容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该文表示,“记者走访了多家国内知名手机厂商,并从一些上市公司背景企业的公开数据中总结了国产手机2007年的具体表现。将实际的数字摆在面前,已然证明了国产手机并没有被所谓‘黑手机’打得落花流水;也没有在洋品牌的的规模化、品牌优势下艰难度日,彻底击碎了国产手机‘夕阳’、‘深寒’的论调。”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正如工业信息部科技司何小龙处长表示,“2007年原信产部总共发出2.6亿枚网标,同比增长21%.其中,1.4亿部国产手机获得入网许可并上市销售,洋品牌则为1.2亿部。但他同时指出,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国产手机生产同比增长14%,但比去年下降20个点,同时出口量也下跌了20%,利润出现负增长。”产能还是在萎缩,当然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现在的手机厂商都开始以销定产,不过,利润出现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很难跨越的。

 

      再说了,份额是不是真的超越了洋品牌,是不是真的可以从入网许可证中就能窥得全貌?我们也知道,有的国产手机虽然获得了入网许可证,但其产品还在市场销售中,包括去年获得入网许可证,今年还摆在销售的柜台中。

 

       该文重点谈到华为和中兴的海外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终端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变化。据悉,2007年,在华为全球销售出的4000万台终端(手机及数据卡)中,有70%销往海外,而海外市场的终端销售收入高达127亿人民币。去年中兴在海外销售出2000多万部手机;仅F125、F225两款手机,就卖出600万台的惊人数字。二者在运营商定制合作上面却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显然,二者在电信设备中的优势可以捆绑嫁接到终端市场,包括手机和数据卡,同时由于和运行商之间的合作,这种定制后的出货量显然是巨大的,但利润呢?

 

     我们再看看诺基亚,2007年诺基亚销售收入510.58亿欧元(约为745.6亿美元),比2006年的411.21亿欧元增长24%。净利润增长67%,达72.05亿欧元,约为105.21亿美元,超过了IBM公司2007年的104.18亿美元净利润,在全球IT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利润仅次于微软。而56.47亿欧元的研发费用相当于82.46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使诺基亚超过了微软,首次位居IT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的榜首。

 

在诺基亚的收入中,手机业务占一半左右,达250.83亿欧元。2007年全年,诺基亚手机销量高达4.371亿部,平均每秒卖出近14部手机。25.8%的年增速也高于全球平均的16%的水平。2007年第四季度,诺基亚卖出手1.335亿部,平均每秒销出16部。2008年一季度,诺基亚销售额126.60亿欧元,比2007年一季度增长28%,继续延续着高增长的势头。2008年一季度,诺基亚在中国售出2100万部手机,同比增长33.8%。这就是巨头的力量,当然有人或许会说诺基亚是一个个例,毕竟其在全球市场有近四成的份额。

 

其实,撇开诺基亚这棵大树不谈,即使是面对三星、摩托罗拉、索爱、LG这些厂商,我们的手机厂商是不是也有足够的竞争力?份额的变化和利润能称正比吗?波导、夏新的巨亏,TCL的举步维艰,联想的撤退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他们在市场耕耘的脚步不可谓不深,但最终都步入一个宿命,我们的新秀真的可以脱颖而出吗?深寒论真的已经被打破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