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IT制造的崛起从仿造开始?

(2007-11-26 07:10:26)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IT/科技

 

中国IT制造的崛起从仿造开始?

                             文  小刀马

 

       【电脑报】当中国的IT制造业崛起的时候,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当然,目前的IT制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硬件方面,包括网络制造和软件制造都已经显示出我们咄咄逼人的崛起态势。难怪国际上的一些媒体和专家一直对此“忧心忡忡”,尤其是打着知识产权外衣的人对此更是虎视眈眈。

 

       国际声音比较普遍担忧的就是知识产权问题,而中国IT制造的仿造能力有目共睹,究竟仿造是“克隆”还是“盗版”?对待这个问题一直也是众说纷纭,当然指责的比较多。比如,最近深圳魅族公司宣布推出一款新型多功能手机,根据这家公司的介绍,这种手机的基本特征及外型和苹果手机没有太大差别,同时还具有更先进的功能。此举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国际媒体纷纷指责魅族MiniOne抄袭苹果iPhone。欧洲媒体也认为MiniOne是iPhone的“克隆”版,颇为苹果叫屈。

 

也有一些国际分析人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魅族MiniOne克隆苹果iPhone的某些基本特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MiniOne代表了中国科技克隆的最先进水平,即不仅为降低成本而抄袭西方制造商的设计,而且在抄袭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新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都超过了被抄袭的产品。这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地方。众所周知,从IT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仿造还是“克隆”都是在一定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物。当初,日本人在二战后对西方产品进行大量廉价的仿造,在30年之内,日本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现在没有人指责丰田汽车是通用汽车的假冒伪劣产品。

 

中国的IT制造已经走过了多年,我们应该从这种最低级的仿造中走出来,要知道仿造和“克隆”并不能成就一个IT制造大国,没有创新,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那么就会一直受困于知识产权的指责和诟病。我们应该在学习西方发达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想想如何在吸收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们知道,联想当初收购IBM PC的时候,并不被看好,认为是蚂蚁吞大象,不过联想很好地整合了IBM PC。当初,人们觉得联想会借助IBM的品牌优势大做文章,起码会在最大限度内延伸IBM品牌带来的影响力。但事实证明,联想很聪明地在最短时间内跨越了这种障碍,Lenovo品牌的宣传和及早切入市场,使其逐渐被世人所接受。虽然目前联想还无法憾倒惠普和戴尔的市场地位,但市场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强。

 

再比如说百度和中国的网游市场,百度的成功让我们看到Google的诸多影子,但百度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推出了自己的东西,以一种中文文化底蕴始终站在国内搜索的霸主宝座,虽然谷歌在中国落地,但依然无法撼动百度的位置。而国内众多网络游戏公司的起步很多都是模仿韩国和欧美游戏和经营模式,但最终还是依托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理念来改变过去的模仿,毕竟,模仿并不能真正带领企业走出自己的路,如果一味地模仿的话,恐怕也就没有盛大、网易和九城在网游市场的成功了。

 

       据悉,国内目前已经有仿任天堂Wii的游戏机,连名字也非常相像——V ii,事实上,这种单纯地模仿很难壮大自己,只能是给别人留有把柄,如果双方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很难说我们有胜诉的把握。更主要的是,这种模仿的生存不仅无法壮大自己,更主要的是无法走出国门。“克隆”手法对中国制造来说,是一个捷径,但更要谨慎,不要陷进去,到时候吃亏的将是整个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借鉴和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过于沉溺于模仿,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将制约创新的脚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大家都觉得等别人推出新技术新产品的时候,自己仿造就可以了,何必去费力创新呢?这种惰性心理注定对创新是不利的。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IT制造大国,就需要有自己响当当的品牌,而创新才能带来品牌的崛起,否则只能成为别人一直指责的样板。

 

       中国的IT制造业已经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一些企业也开始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比如华为,比如中兴。当初思科对华为的一场诉讼,差点把华为打出国际市场的大门,如果没有华为不断地创新和技术专利盘升,没有自己的技术底蕴,那么华为的国际化道路也只是一个梦想罢了。我们的碟机市场,为什么最终偃旗息鼓?因为我们在技术方面根本没有自己的专利,在国际舞台上,仿造和“克隆”是行不通的,没有自己的技术内涵,那么很容易被打回原形。联想为什么四处出击,通过奥运会、NBA、F1赛车等等来宣传自己?因为品牌知名度需要自身的技术、产品、服务去塑造。如果没有这些特色,那么国际化只能是一纸空言。

 

仿造只能给企业带来暂时的利益,而急功近利的背后是对整个产业的伤害。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很容易授人以柄,只要我们的产品想更进一步的时候,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洗礼之后,我们应该对知识产权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市场规律是每一个想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过多地仿造只能使市场和整个产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我国的碟机市场整体遭遇其实已经让我们看到这种警示作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