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交谊舞百年历史初探

标签:
交谊舞南通文化宫桃之华张謇健身交际舞 |
分类: 南通人文风物 |
安铁生(原创)刊登于20191211南通《江海晚报》
摘要:
人类向往翱翔,生命渴望绽放,美丽需要张扬,于是,就有了舞者……自我们小时候也就是60多年前,就听到南通老百姓俗称跳交谊舞为“蹦嚓嚓”,
“蹦嚓嚓”只是华尔兹(三步舞强弱弱)的节拍、给人以强烈的起伏感,其实还有布鲁斯(四步舞)、伦巴、探戈、恰恰、吉特巴等多种舞,众多南通人竟简单地将“蹦嚓嚓”作交谊舞的总代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足实有趣。
南通与上海隔长江相望、受上海影响极大,最早跳交谊舞的场馆,是《南通市志》2000版上说的“民国8年在桃坞路建成桃之华旅馆”,《张謇所创事业概览》书里称“是张謇之妻吴氏所办”。虽然民国3年(1914),长桥西南边、当时的模范路(今濠南路)先建了有斐馆,但这里只提供住宿和吃饭。巫乃宗老先生在《江海食脉》中称:“桃之华馆,内设小剧场、舞厅,乃张謇于1919年创建。”也就是说南通跳交谊舞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南通市志》2000版还说:“有斐馆、桃之华、南通俱乐部(1921年建于西公园)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主要服务对象。”
上世纪50年代初,南通人几乎都不会跳交谊舞了。经市总工会的联系,找到当时居住在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苏联专家,那时有位女专家人高马大,酷爱交谊舞,动作得也很优雅,且有留声机等设施。于是几十个工会积极分子就在她的带动下,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啾莎》等苏联歌曲,在张謇先生的老宅,跳起了外国的交谊舞,并教会了一批南通青年。
1952年建成、上海市长陈毅题字的“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了全市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心,其图书馆、阅览室吸引了大批读者,书画美术、灯谜集邮活动很多,三楼的大礼堂是演出戏剧的好地方,楼下轮滑溜冰场天天爆满,篮球排球赛经常搞,最值得一提的是二楼当中的交谊舞厅,吸引了大批活跃的年青人。《南通市志》2000版P
2193记载:“二楼有可容纳400人的交谊舞厅”。
我友俊生兄回忆,那时南通还流行这样的儿歌:“这侯这侯真奇怪,头上戴个马桶盖;高脚皮鞋穿起来,和人家奶奶蹦起来!”并说“文化宫二楼舞厅曾是南通城最好的舞厅”
有联赞曰:“藉此好时光闻歌起舞陶然自乐,造成新风俗举止言谈崇尚文明。”
。
前一篇:施馥寿情重寿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