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博馆镇馆宝——青瓷提梁倒灌壶

标签:
倒灌壶酒器陕西历史博物馆高立勋耀州窑 |
分类: 饮食文化 |
西安晚报20230422捐献者走了 忆起“倒灌壶”的曲折经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pic/202304/22/745d84da-100d-4e9d-8391-0f4cf8eea5e6.jpg.2
捐赠者高立勋(中)在耀州窑博物馆20230422《西安晚报》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pic/202304/22/5e15cb28-307b-4b8b-adfc-18e34d7e616b.jpg.2
倒灌壶上的精美纹饰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04/22/content_144819.html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pic/202304/22/3832ddc9-1d6e-4a51-b55f-328b1aa54e00.jpg.2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瓷提梁倒灌壶
杨利娜
编者按:说起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瓷提梁倒灌壶(以下简称倒灌壶)绝对榜上有名。这件国宝级瓷壶造型奇特、精美华丽,以凤凰作壶把,以狮子之口作壶嘴,花中之王牡丹缠绕壶身,并有着巧夺天工的设计,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倒注液体,翻转不漏”,人称“魔壶”。
近日,该壶的捐献者高立勋先生逝世,享年86岁,有关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千年“魔壶”倒灌壶发现和捐赠的故事被人们再次忆起——
农民从县城残留城墙挖出瑰宝
清洗干净放在桌子上当摆设
倒灌壶作为耀州窑的标志性代表作之一,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奇思妙想的构造深受大众喜爱。其复制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元首和外宾,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光大耀州窑文化的使者。这件国宝一经面世就流传出多个不同版本的来历故事。2020年耀州窑博物馆请倒灌壶的捐献者高立勋先生细解倒灌壶的发现与捐献始末。
“1981年秋,当时我在西北大学工作,回咸阳市彬县老家看望住在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的姐姐,姐姐家桌子上一件造型十分奇特的青色壶状瓷器让我眼前一亮,便拿在手上仔细查看,发现这是一件制作工艺精美的青瓷,器型却从来没有见过。”据高立勋叙述,“姐夫晁日兆告诉我,1968年夏季的一天,他在县城残存的东城墙上取土时挖出来的,看着像个茶壶一样就随手拿回了家。起初让孩子们拿着玩,后来就清洗干净放在桌子上当了摆设。不想这一放就是13年。”
据了解,有一次他姐夫的女儿听说县城有人收古董,就拿着这个青瓷壶让古董贩子看,人家看后说就是一般的瓷器,只愿出价二三十元收购。女儿感觉这么低的价钱卖了不值,就又将青瓷壶拿回了家。高立勋听后对姐姐和姐夫说,这个物件应该很珍贵,不能就这样放在柜子上,万一被谁不小心弄坏了咋办?征得姐姐、姐夫同意后,他将倒灌壶拿回西安。
犹如鬼斧神工之作
壶内设计巧夺天工
查阅大量资料后,高立勋初步判断这件器物应是宋代耀州窑出产的青瓷壶。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高立勋与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等古陶瓷鉴定专家联系,一同考证,“魔壶”将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不过,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相比,“魔壶”更吸引人的是壶内巧夺天工的设计。专家们惊叹于其精美外表之余,急切地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外形像壶的精美器物。专家们发现,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仅在壶的底座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内部的通道——五瓣梅花孔。于是,他们试着将水从底部的梅花孔注入壶内,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竟然不会从壶底的梅花孔漏出,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就能正常地从壶嘴缓缓流出。经实际测试,该壶可盛水910毫升。
随着进一步的鉴定,专家们认为,从陶瓷工艺的角度判断,“魔壶”胎体坚固,质地细腻,釉色淡青泛灰白,整体造型丰满华贵,应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1996年,青釉提梁倒灌瓷壶被国家定为“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作为一级文物被禁止出境展出;2015年,其复制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理莫迪。青釉提梁倒灌瓷壶构思十分巧妙,让人称奇。在外形、结构上的奇思妙想,反映了古代工匠大师才思独运的个性。“腹有诗书气自华”——倒灌壶就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解。据史料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倒灌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能做成具有多个内胆,可以从一件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样式。同时,倒灌壶也暗喻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哲理: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否极泰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限度。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灌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您为耀州窑干了件千古好事”
陕西瑰宝不能流失外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对倒灌壶的介绍是:这件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凑近展柜玻璃会发现,这件呈橄榄色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繁复华丽。壶身呈圆形,造型像一个倒置的柿子。提梁是一只凤凰,微仰着头,仿佛要展翅飞翔。壶嘴为一只张口侧卧的仰头母狮,一只幼狮依偎着母狮吮吸乳汁,生动逼真。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线条恣意洒脱。
据著名耀州瓷专家禚振西介绍,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耀州窑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倒灌壶因装饰有狮(兽中之王)、凤(鸟中之王)、牡丹(花中之王),故民间称之为“三王壶”。倒灌壶的原理源于“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壶倒置后,从梅花孔灌水,通过漏注(又称通心管)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水面等高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水面。倒置时,水不会溢出;若溢出,则表明水已装满。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水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水面,底孔也不会漏水;倒灌壶密封很好,很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因此就显得很卫生。
对于外地博物馆想收藏倒灌壶的想法,高立勋均拒绝了:“这是陕西生产、陕西出土的宝贝,不能流到外地,应该让它留在故乡。”搞清该器物的“身份”后,高立勋向姐姐、姐夫说明这是一件宝物,还是交给国家最安全。经姐姐、姐夫同意后,高立勋代其一家将这件宝物捐给了陕西省博物馆。1982年,在西北大学召开的文物捐献发布会上,给高立勋姐姐一家发了奖金1000元。
禚振西老师介绍,倒灌壶是一件酒器,不是茶壶或调料壶。在高立勋2020年前往耀州窑博物馆时,禚振西见到他时赞叹:“高先生,您为耀州窑干了一件大事,千古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