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博州知事
博州知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61
  • 关注人气:1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泉话邵雍-新乡行3

(2012-08-04 20:00:57)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迹名胜

http://s8/middle/4af2df93hc66f75856ee7&690

  如果问:哪儿是中国旅游胜地的鼻祖?依傍于苏门山的百泉恐怕得算一处。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区,并载于《诗经·邶风·泉水》:“瑟彼泉水,亦流于淇”;

http://s10/middle/4af2df93hc66f7752c709&690

  西周的青铜器上载文:“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异乡,遂乘殷人而诛纣”。所指泉水,即是百泉。


http://s16/middle/4af2df93hc66f760b9c7f&690
http://s10/middle/4af2df93hc66f76818739&690

  百泉古隶共城,即今辉县,始建于周初。《荀子》载:“(武王伐纣)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克商之后,封共伯于此。一说,公元前八四一年的“国人暴动”震撼了西周王朝,之后的“共和”时期,相传便是由共伯和主持朝政而得名。

  到了战国末年,秦灭六国,秦王又将齐王囚居并饿死于此。

  百泉自古就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几千年来,风流名士、文人骚客,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百泉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绎出诸多奇异瑰丽的人间活剧。如果说晋人孙登给百泉文化抹上了传奇亮色的话,那么为百泉文化书写厚重一页的首推北宋名儒邵雍。这里有纪念他的邵夫子祠,还有两个读书处――“安乐窝”和“长生洞”。6月19日下午,我们专程到这里参观。

http://s10/middle/4af2df93hc66f7706cff9&690


http://s14/middle/4af2df93hc66f77b064ed&690

  邵雍,字尧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67岁过世,谥号为“康节”。他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泉湖畔,,读书向学,一生学问人品都得于此间。正是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受业恩师,时任共城令的易学家李之才,随之潜研易理,终成一家之言。37岁迁居洛阳,十年后,复游旧居,有诗云:“山河一梦外,风雨十年期。”(《重阳日再到百泉旧居》)

  据当地人讲,邵雍当年安贫乐道,勤苦好学,渐渐就以才学出了名。当时的共城县令姓李之才,字挺之,学问广博,专于《易经》。他听说邵雍在苏门山苦读的事,大为叹赏,就亲自登上苏门山看望邵雍。李之才叩门而进,邵雍正生火煮饭,手中还拿着书卷。挺之赞叹地说:“早闻你志向专一,读书为乐,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邵雍说:“书卷之外,别无乐趣。”挺之说:“你并非读死书之人啊!你看物理性命之学如何?”邵雍摇了摇头,笑而不答。李之才便起身告辞。

  第二天,又有人来敲门,邵雍放下书卷,走过去把门打开,见外面站着一位差役。没等邵雍开口,差役便问道:“先生可是邵雍邵尧夫?”邵康点头说:“正是。”差役从身上取下一个布包递给邵雍说:“这是县令大人送给你的,请务必收下。”说完转身离去。邵雍回到屋中,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对瓷猫枕,黑白两色,朔得活灵活现,半卧着身子,眼珠瞪得溜圆,象在盯着面前的老鼠。这瓷猫枕既可玩赏,又能做枕头,炎热的夏天要是枕着他睡觉,又凉快又舒服。

  一天晌午,天气闷热,邵雍读书疲倦了,就枕着瓷猫枕躺下来休息,可两只老鼠乘机出来找食吃,在地上窜来窜去,碰得锅碗瓢盆叮当直响。一会又争起食来,你抢我夺,“滋滋”乱叫。吵得邵雍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实在烦了,腾地坐起来,抓过瓷猫枕就朝两只老鼠砸去。结果老鼠没砸着,瓷猫却撞在墙上“砰”的一声碎了。奇怪的是从瓷猫肚子里掉出一张纸条。邵雍下床捡起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因鼠而破。”邵雍心想: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莫非是李大人,难道他先知先觉,早就料到我要用瓷猫击鼠?这样寻思着,又躺到了床上,把另一只瓷猫枕拿过来枕上。

  可是,等屋里安静下来,那可恶的老鼠又出来作乱。邵雍心里一急,索性抄起第二只瓷猫枕朝老鼠投去。哗啦啦,瓷猫又变成了碎片片,又露出一张纸条,邵雍拿起来一看,也是四个字“一破再破。”落款是“李挺之”。这下邵雍可惊呆了,想不到县令大人如此料事如神,看来他的物理性命之学真可谓登峰造极呀!

  时隔不久,李之才第二次来苏门山探望邵雍。邵雍恭恭敬敬地把他迎进屋内,勿然双膝跪倒,叩头施礼,说道:“学生不才,愿拜大人为师。”李挺才哈哈一笑,扶起邵雍。然后从怀里取出一部《周易》交给他。从此以后,邵雍专心研究《周易》,简直象中了魔,白天不知吃饭,黑夜不知睡觉。他用小楷把《周易》全部抄写下来,贴在墙壁上,抬头口读,低头默诵,每天重复几十遍。然后逐字逐句,苦心琢磨,心领神会。

  有一天李之才询问邵雍可有所悟,邵雍回答说:“仍在雾中。”李之才说:“要洞彻《周易》真谛,不懂象数之学不行啊!”于是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图象,拿给邵雍看,邵雍把图打开观察了好久,却茫然不解。李之才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上斑点呈现规则的图形: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这就是所谓《河图》。”大禹治水时,又有神龟伏于洛河,背上花纹组成图象:九纹近头,一纹近尾;三纹近左肋;七纹近右肋;四纹近左肩;二纹近右肩;六纹近左足;八纹近右足;五纹居于背中。这就是所《洛书》。伏羲氏根据野兽蹄印创造了阴阳二爻,又根据《河图》创造了《八卦》,后来演为《六十四卦》等图象。这些图象,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阴阳消长,物事变通,无所不包。只要掌握了它就能揽天地于心中,万事自能先知。可惜呀,秦汉以来这些古易图已经鲜为人知了。”挺之说着,脸上现出惋惜的表情。邵雍问:“那这些易图您是怎么得到的呢?”挺之回答说:“我所珍藏的这些易图源于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传给种放,种放传给河南穆修,我早年曾从穆修求学,便得此真传。如今我把这些图传给你,希望你探赜索隐,发扬光大。”邵雍听后,激动地说:“学生决不辜负先生厚望!”

  自从得到古易图,邵雍更加专心致志,“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苦读20余年,终于成为中国的一代易学大师,悟得先天之旨,掌握了易图的奥秘,能够定八卦方位,释造化之理,创立了先天象数学的体系,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渔樵问对》、《击壤集》传于世。

  因喜爱易经,本人重点参观了百泉湖西岸的“邵夫子祠堂”,它由明代成化年间辉县知县张锦为纪念邵雍所建。祠堂坐西朝东,规模不大,由南北厢房、击壤亭和大殿组成。大殿里供奉着邵雍的泥塑坐像。祠堂虽然不大,但对联匾额却有不少。 

http://s4/middle/4af2df93hc66f79e9fb73&690

http://s15/middle/4af2df93hc66f79463dbe&690

   击壤亭内悬挂着两块木制匾额,右边这块书写着“驾风鞭霆”四个大字,出自北洋政府的徐世昌之手,这本是中国理学大家南宋时期的朱熹赞扬邵雍的话,意思是说邵雍的治学精神就像驾着风、赶着雷一样勇往直前。其余的匾额和对联也都是后人对邵雍的真诚赞扬。

http://s14/middle/4af2df93hc66f7806071d&690

http://s12/middle/4af2df93hc66f785621ab&690

http://s14/middle/4af2df93hc66f78f0eefd&690
  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因其杰出成就,程颢称他为“振古豪杰”、“内圣外王之道”。朱熹称邵雍之学是“洵粹然儒者之言”。丞相富弼曾让邵雍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婉言谢绝。病中,司马光亲来探视,程颢为作墓志铭,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程颢、张岷、欧阳棐皆评价邵雍之学“纯一不杂”,托克托《宋史》将邵雍列入“道学传”,李贽《藏书》将邵雍列入“德业儒臣传”。他的著述及其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易学哲学史及宋明理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成后的邵雍开始在百泉创办“太极书院”讲学论道。因为邵雍的缘故,周敦颐、程颢、程颐等著名理学家相继来到百泉,一边和邵雍切磋学问,一边讲学授徒。一时间,“太极书院”高朋满座,从师者络绎不绝,名声大振。书院乃是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之所。从创办到清代,“太极书院”历时近千年,数度成为中原地区理学研究的核心,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当地人讲,出祠北行,山坳中隐然有小筑两楹,便是邵子当年读书偃息之所,门前题曰:“安乐窝”。他的《心安吟》自道其秘:“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安与身安,何事能相干。”看似平淡,却天机一片:真正的安乐是不假外求的。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寻找。留着下次来看吧。  

http://s4/middle/4af2df93hc66f75320883&690

  据说,在百泉风景区,碑刻最集中的地方是苏门山脚下的碑廊。这里集中了170余块碑刻精品。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的孔子像儒雅生动;宋代著名画家崔白画的布袋僧真仪像,寥寥几根线条就勾画出布袋和尚那种清静无为的形象;郑板桥的《雨竹图》更是细腻入微百看不厌。这里还保存着元代书法家赵子昂的《盘古序碑》、岳飞的《四屏碑》、明代书法家叶秉敬的大草碑及唐寅等12位名人的书法小品碑等等极具书法艺术价值的碑刻珍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