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的潜能还有多大
(2008-09-28 11:59:14)
标签:
北京交通限行单双号错时上下班小循环环线汽车 |
分类: 体验与体会 |
10月11日起,北京交通的压力可能得到进一步疏缓,因为市政府公布了一项限行措施并同时鼓励错峰上下班。毫无疑问,当局已经认识到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奥运会单双号限行管制取消后,城市交通状况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并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可以想像,在首都,北京市政府不只是面对群众的意见,更取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自上头的压力,迫使北京市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不管有多大的作用,至少要在治标上有所有动作。政府考虑问题往往是你有没有做工作,效果是第二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鼓励政府的这种积极作为。
但北京的交通还有多大的潜能?还可以向东京、香港、纽约、巴黎等城市学习什么?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北京的交通布局是环状的,但圈环套圆环的中间连接线大多数是打不通的,迫使城内的车不管去到哪里,只要穿越环线大多数都得上环线。于是,环线的压力巨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哲学。不过这种结构并不好。
我有一次坐出租车,正好是晚高峰时间,司机得知我赶时间,选择了从小巷子穿越,从南二环到北四环,中间穿越长安街,走天安门西边,再经过多个巷子,穿越多个环线,居然比走西二环更快到达。我自己开车上班也发现一条更方便的路,避开了环线的拥堵,虽然多开几公里,但节省时间至少二十分钟。于是我就想,北京市有关部门,一定要想办法打通每一条小街道,每一个可以行车的胡同,通过设计单行线的方式,把人口密集的商务区、住宅区周边设计成可以环绕,可以自成循环的车流通道,拆除一些建筑,让五环内,尤其是三环内的道路变成网状结构,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主干道汇流车河。是分流不是汇流。
无论在香港还是澳门,路都没有北京的宽,但北京和港澳比,设计和管理水平不在一个档次。在港澳,执法的严格养成了开车者的良好习惯,虽然采取了提升停车费等手段来制约买车,但并不完全是依靠行政手段实现,更多的还是市场自发的,车多了,停车位自然就显出珍贵,因为免税,购车成本低的港澳,人们也不得不考虑养车的成本。所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提升停车费也只是做一个样子,政府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系统问题,要一揽子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这两点:首先是道路设计更加合理,增加单行道小循环,让每一条现有的道路都通畅,让车可以在小循环里流动起来;再是加强执法,可以提高违法成本,对闯红灯和酒后驾驶等行为苛以最严厉的处罚,可让其终身禁驾,加强执法可以促使文明行车,守法行车,也减少乱停放,和道路轻微交通事故的发生,让道路更畅通。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政府应该还大有可为,效果比现在依靠行政禁令限行更好。
把城市中闲置的道路资源都利用起来,把那些仅仅用来停车的道路都打通,让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商区,每一个大型建筑物的周边都形成小循环,小循环相互交接,筑成网状,则四通八达,这可能是北京交通最大的潜能所在,这比投资建立交更管用更省钱,因为这是从思维方式上改变北京交通,把溪流汇成大河的交通解决方案转变成处处小循环,从甲地到乙地,上环线并不是唯一的方案,通过小循环可以找到多个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