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偶得之二:团队与职业化

(2007-09-15 13:10:18)
标签:

职场/励志

团队

职业化

记者

媒体

9月12日,南都周刊参与发起的“商战名家—名师俱乐部”在北京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宣布正式成立。我受报社委托代表报社参与了第一次主题沙龙活动。

 

这些天见到的商战名师众多,有:

原IBM、DELL销售经理、畅销书小说《输赢》的作者——付遥

原德尔福公司大中华客户总监兼销售经理——绳鹏

知名营销策划人——赵强

原甲骨文公司高级咨询经理——鲁百年

原惠普首席知识官、助理总裁——高建华

国际金融保险管理学院董事长——乔培伟

整合型战略家——林正大

原蒙牛集团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张文

中国管理培训第一人——余世维

原华为公司高级管理讲师——杨发明

职业竞争力培训专家——倪砥

……

(排名不分先后啦,还有更多就不一一例举,都是我非常尊重和钦佩的老师)

 

我听了其中很多名师的课,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关于团队和职业化。很多老师都讲到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也切实感受到团队和职业化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余世维老师说,不要轻言团队。实在是振聋发聩。结合几位老师的讲解,个人体会如下:

 

一、群体不是团队

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团队。余世维说,团队具有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团队必须要有团队的“自主性”,即领导在和不在一个样,所有的人并不过份依赖领导,如果领导出差或者开会休息,手机电话不断,说明他并没有一个团队,因为他的同事们过于依赖他,没有自主性。或者说这个领导并不信任他的同事们;其次,团队必须能具备良好的“思考性”,具有相当的思考力,大家能共同朝一个方向思考问题;第三,更关键的是团队必须有良好的“协作性”,内部成员之间是否相互帮助?是否能相互承接,相互担当?他们间分工明确,却又如同一人,大家都会为共同的价值而主动承担。

 

如果达不到这三个条件,不要轻言“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事实上可能只是一个群体。也可能是“乌合之众”。大家只不过为了各自的利益暂时地聚在一起。

 

团队还需要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行动,有共同的责任。很多群体之所以只是一个群体,是因为他们之间只有分工,没有协同。只有各自的责任,没有共同的责任。余世维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在你的公司偷偷扔一个香蕉皮,然后站到边上观察,假如走过很多位员工都没有人主动去捡起来,就说明这个公司没有团队。

 

假如放在我所在的团队,我还真对这个结果没有信心。于是我会想,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理念?目标?大家是否都把当前的任务当作自己的任务,如果没有,我们还需要补哪些课?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我会一一试着去解决,当然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可能很要命的就是,自己没有把自己融入到团队的意识。可能潜意识中我知道应该融入,但实际上并没有融入。可能别人把我当成小团队的一个领导,然后自己把自己排到团队之外,高高在上。反省内心,确有很多时候,把责任推给别人,似乎只追究了分工,没有主动承担的行动。当自己违反某个规定的时候,总是找客观的理由,如此又如何让其它成员能按照规定去做?当别的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自己却没有主动去承担。这样一个群体,当然还不敢称为“团队”。

 

附录:群体和团队的异同
(1)决策:作为群体会有相对明确的领导人,领导人起着核心决策作用;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领导人相对是一个名义上或者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目标:群体的目标必须跟它所在的组织保持一致,团队也如此,但一个成熟的团队还可以产生自己的思考,在组织目标基础上往往产生高于组织的目标。
(3)协作: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根本的差别。群体的协作性较差,经常出现成员消极,甚至相互对立;团队则齐心协力,成员间相互担当,协同一致,配合默契。
(4)责任: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成员往往没有责任,而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主动承担责任。
(5)技能: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互补,成员往往分工合理,各自专注自己独有的技能,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群体的绩效较差,最好也不过是每一个体绩效的简单相加,却往往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实现高于简单相加的一倍甚至数倍的成绩。

 

二、职业化

很久没有听这样的课,一直以为自己在南方都市报这样的报社多年,已经是很职业化的记者。但听过课后,发现自己离职业化似乎丝毫没有更进一步,反而更远了。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做事要够专业。做事要像做事的样子。

更进一步说,说是要愉快地认真地做好自己需要做的事。很多事也许是喜欢做的事,但不一定是需要做的事,一些需要做的事,自己却有可能并不喜欢。人们基本上能愉快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谓“做爱做的事”,但职业化的要求是“愉快地做自己需要做的事”。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些事是工作需要,你必须去完成,但你丝毫不能从中获得快乐。即使完成了,也只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比如记者采访,有时候你并不喜欢这个采访对象,或者对选题并不感兴趣。做起来的确很难受,采写出来的稿件当然就大打折扣。这显然不符合“职业化”的标准。做记者时间长了,往往容易产生一些骄傲,尤其是当你某篇报道有一定影响力后,就有很多人不自觉中有了“大牌”的感觉。因此约了采访对象,自己却迟到。谈得不投机就提前结束采访。面对本来很好的采访时机却放弃提问,本来应该做更多的功课,查阅更多的资料,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却不去这么做……这些都是我曾经有过的,在做记者的时候犯过的“非职业化”错误。

 

“做记者就要像做记者的样子”。以前我这么要求过我的新同事。听完这些课后,我更感受到,“职业化的记者”不只是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共秩序,不只是严格按照报社的规章制度和新闻要求办事,也不只是抵制和拒绝有偿新闻。

 

做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记者可能还有更多要求,试举以下一些细节,也许不对,供大家交流参考,敬请批评指正:

 

1、认真做好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采访提纲,分析采访对象,从而在采访时更专业更到位;

 

2、基本礼仪礼节礼貌。千万不能迟到,要区分不同的场合,注意自己的着装,这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不能永远都是牛仔裤T衅衫,该穿正装的时候就要穿正装。说话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感受,礼貌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不能因为自己是记者而大大列列忽视对方的感受;

 

3、运用各种记录的工具,认真做好笔记、录音、摄影或者录像,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确认对方的身份和职务,还有姓名,不能出错;

 

4、发现问题或者存在疑问要及时求证,不只是向当事人求证,要力求更多的求证,并留下被求证人的联系方式;

 

5、采访中、写稿前要保持和编辑的良好沟通,尊重编辑的意见,有不同意见要用适当地方式和编辑达成一致;

 

6、写作时要确保用新闻的语言,保证不虚构不夸张,没有证实的部分宁可舍充,不妄猜测,遇到需要补充采访的必须补充采访,宁可牺牲时效也不能牺牲真实客观;

 

7、交稿前要确保自己通读全文,检查有没有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特别是对人名、地名、数据、时间、地址、公司名、职务等确保无误。一般情况要在稿件后附上一些关键的通联方式,方便编辑及时核实;

 

8、做周刊,应该及时地向主要采访对象报告新闻发表的时间,提供相关的网络查阅方式,报道出来后要寄上样刊样报,标明涉及采访对象的部分所在的页码和段落,并谦虚地向采访对象征求意见,及时听取批评建议,并记录下来。如果有错误,要及时报告编辑和报社,有需要的必须跟进做好更正说明;

 

9、对重要的采访资源,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每隔一定的时间要主动联络,对日常联系较多的采访对象,逢年过节应在不打扰对方的前提下,给予真挚地问候;

 

10、主动关注采访对象的变化、成绩、进步和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是企业,更要用研究的态度钻研对方的经营和市场情况,从而及时地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

 

11、团队内,记者之间,记者和编辑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络,切磋业务,探讨选题,对同事的新闻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分析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差距。团队外,时刻保持对同行的敏锐,处理好与同行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广结善缘,广交朋友;

 

12、关心报社的其他事务,把自己融入到报社大的团队之中;

……

老师们都说,如果中国的企业能进一步职业化,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一定会打造出世界优秀的企业,产生世界著名的品牌。同理,如果做记者能真正做到职业化,一定会出优秀的新闻,一家报社,如果每一个记者、编辑和经营管理人员是都是高度职业化,这家报纸一定是优秀的报纸。还同理,如果中国的媒体能进一步职业化,提高职业化水平,一定会涌现出伟大的报纸。

(学习偶得之二 蓝维维2007年9月14日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