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首页 >> 传媒在线
>> 传媒期刊 >> 青年记者
回首2006年的娱乐报道,总的感觉是各类媒体都在以极大的热情,不惜版面、不惜时段关注着诸如赵忠祥与饶颖、张钰等人的是是非非,高潮迭起。然而,人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总与“情色”有关。
抓住某些名人、明星的隐私进行百倍放大或干脆无中生有炒作一些花边新闻,如今似乎成了媒体娱乐报道的最爱。黄健翔从央视辞职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被硬生生与一位超女联系起来,“逼”得超女不得不站出来辟谣。李湘离婚,一位“80后”作家及时发了一条短信,向其求爱。不久,李亲复短信,假“年龄太小”予以婉拒。饶颖也在沉寂一段时间后突然在网站上公开自己的日记,大谈赵忠祥性虐待细节。张钰则公布了多盘涉及和导演性交易的录像。凡此多多,让人不由得感叹,现在的娱乐报道,真是太没谱了。真实、客观地报道娱乐圈内的新闻事实,是对公众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新闻媒体应该恪守的原则。有业界人士惊呼:不知道这样的所谓娱乐新闻,是在娱乐公众,还是在娱乐这个社会?
娱乐报道,实乃娱乐新闻报道,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应该是十分高雅的艺术实践,对受众来说是一份精神享受,可以陶冶情操,而现在竟被搞得如此恶俗。媒体需要卖点,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吸引广告商的金钱,这不难理解。但是,出此下策,就着实不对了。可以说,“情色”已经让中国大部分媒体的娱乐报道渐渐丧失思想、立场、原则。
媒体上出现并重视娱乐报道历经“三部曲”。第一阶段始自都市生活类报纸的诞生与崛起。此前,老牌媒体一直比较重视副刊的建设与发展。如各级党报及《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第二阶段是省级电视台“上星”,各级电视台、电台细分频道加以推波助澜,娱乐报道地位空前举足轻重,成为重头戏。第三阶段是在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各类大大小小网站的出现后,娱乐报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三个阶段的特点,都明显受国外、港台媒体的影响,热衷于八卦和明星个人隐私新闻。真是应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那句老话。
主角、娱乐策划人、娱记三者的互惠互利,是八卦新闻出笼的主因和动力;猜疑、爆料、猛炒、辟谣,是八卦新闻的惯用手法。《新文化报》不久前刊发一篇文章称凡是“花边”娱乐新闻的背后都有高人指点。比如淡出娱乐江湖两年的饶颖之所以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受娱乐策划人于飞的大力支持,把涉及性爱的日记在于飞任总编的一家网站上做独家连载,让这个2006年10月31日才正式运营的网站点击率超过200万。于飞是国内最早成名的娱乐记者之一,曾供职于《东南快报》。主要“策划”有张俊以行贿、诽谤,披露杨钰莹情感往事,还揭发过刘晓庆拖欠农民50余万元等发生在娱乐圈的新闻事件。
其实,娱乐报道也有导向问题,明星等公众人物也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南方报业旗下的《南都周刊》提出,要树立“娱乐新高度”,构建中国娱乐报道的新标准。其主编陈朝华认为,中国现在的娱乐产业正在起步,而由于区域类的综合性日报竞争激烈,娱乐新闻虽显示表象上的繁荣,但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娱乐报道要以严肃的态度去接近新闻源头,彻底呈现娱乐圈的原生态,以权威的评价去解构热点作品,深入发掘影视歌等行业的创造力。在尊重大众趣味的基础上,推出独特的报道视角,对明星等人物的报道客观真实,还原娱乐新闻的本来面目。
但要想做到这点,恐怕还比较难。名人需要炒作,策划人需要回报,娱记与媒体希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本媒体,引来更多广告商。三者是拴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但是,媒体终归是媒体,作为媒体,还是要把客观、真实、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受众享受到安全的娱乐报道。一是不迎合名人炒作;二是不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三是不迎合满足演艺公司和娱乐策划人的私欲。
可喜的是,娱乐报道的低俗化之风已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2006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首先在四川成都召开各电视台参加的座谈会,要求抵制荧屏低俗之风。有媒体报道,进入2006年12月以来,中央电视台召开了多次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建立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提出对娱乐内容提出整治。
娱乐报道,需要舆论监督,更需要媒体自律。2007年的娱乐报道,但愿能严肃些!(高守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