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2006年这样度过

(2006-12-28 14:32:56)
假如2006年这样度过


在新出的一本书里,黑色幽默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幽默是对挫折的一种反应——当一条狗出不了门时,它就会乱抓乱挠,并开始刨地,做一些无厘头的动作。冯内古特进一步引申说,大量的笑是由恐惧引起的。
我怕“恐惧”这个词被无端曲解,所以在下文中改说“焦虑”。

又到了年末,让我们一起回顾2006。
这一年,最显著的特点是话题和争议。
用徐友渔先生的话说,“不争议”的闸门似乎已经关不住社会思想的洪水,不同的立场浮出水面。
从物权法到底保护谁到改革该往何处走,从八十年代到底有多美到《大国崛起》在讲些什么,从全民医保行不行到换偶游戏对不对,从北大究竟算几流到厦大要不要打高尔夫,从房地产价格涨不涨到银行卡查询费收不收,从红心鸭蛋吃不吃到贺岁大片看不看……
争议弥漫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争议是因为焦虑。对社会改革的焦虑,对传统文化的焦虑,对人伦道德的焦虑,对法治精神的焦虑,对房屋月供的焦虑,对大师堕落的焦虑……以及对焦虑本身的焦虑。
这一年,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还有一个词,叫“恶搞”。“恶搞”是一个新词,但并不是一个新事,其实就是黑色幽默。把黑色幽默说成“恶搞”,就跟把新闻报道说成“炒作”一样,也是对这些正而八经的概念的一种“恶搞”,含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的味道——但是恶搞岂是害怕道德审判的?这种姿态正好是给它的灵感和调味品。
一正一反,一庄一谐,焦虑和恶搞,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词,用弗洛伊德和冯内古特的理论来解释,就有了内在的逻辑。
恶搞是对焦虑的一种反应。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搞恶”——是对现实中的丑恶、荒唐、无知、不义、乏味的东西的不满意,其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言行的背后,是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

看到这一本特刊,也许你感觉到了幽默,也许会有人说我们在恶搞,但是,我这里想要正襟危坐说的是,在这些幽默和恶搞的背后,是我们对2006年发生的新闻的臧否。
这一年来丰盛的争议,正好是社会转型期一个突出的特点。
争议就意味着存在另外的可能性。
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人们又常常忍不住说:假如这是真的……
对于那些反常态、逆愿望而发生的新闻来说,它的反面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一种美好的假设;
对于那些有幸被历史选择的结果来说,另外的选择是一种参照,一种多元的可能。
在这本特刊里,我们一边盘点着年度新闻大事,一边改写它们的结局,就是为了呈现出这种期待和可能。
我们的盘点不仅让你看到2006年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还让你读出人们内心隐秘的欲望——
假如2006年这样度过……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当我不去思索的时候,我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我深入地思考,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未知的谜。
在新旧交替的此刻,让我们回顾,并展开梦想。
为了2006,也献给2007。
 
作者:南都周刊副总编辑 长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