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理与哲学 |
这是新华社记者的写法。谭晶三分多钟的演唱,的确是亚运会闭幕式上“广州十分钟”的点睛之笔。遗憾的是,谭晶的演唱缺少了英文版。
我相信谭晶是可以用英文演唱的。她的实力和能力都有目共睹。但在这样一个宣传广州,宣传开放的中国的演出时间,不用英语演唱就难于达到这种宣传的效果。
不要带着民族主义情绪跟我争什么汉语歌的优美,人家听不懂你到底在唱什么,一切都白搭。虽然在大屏幕上有英文的翻译,但歌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更不仅仅是显示你唱功的机会。谭晶当然没错,一切都是领导安排的,导演设计的。她只是一个歌者,把任务完成得很好。不只装扮现代性感,歌声也饱含深情与热情,完全能听出广州对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之心。
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但那般官员却并不开放。他们更多的只是考虑到自己在政治上的正确。没有从广州市和广州市民的角度去理解,亚运会广州人的亚运会。他们以为自己是北京。1990年北京来去会,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可以举全国之力来办亚运。而广州不是,不能什么都以中国的姿态出现,你做不到,也做不好。广州只能举全广东省的力量来办亚运会,可以吸收中国元素,但更应该突出中国元素中的广州本城市的元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州在中国的定位是什么?什么是广州的特色,什么是广州的精神,这个必须想清楚。用大毛笔把和谐的概念定义在亚洲,不是你广州的本性。
广州的最大特色应该是开放。是中国开放城市的代表。这种开放不只是市场和经济的,更多的应该是思想的解放,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排头兵”。很多北京所不能做到的,广州可以做到,这才是广州的个性与特色。
用古装戏来申请奥斯卡,用京剧脸谱来表达中国,这不是广州。
广州的三大特色之一,粤剧的唱腔何在?十分钟内没有任何体现。
现代的广州,开放的广州,在十分钟内没有任何体现。
如果要讨巧,让谭晶唱完一段中文后,用英语再演唱一遍《中国之约》,应该比较恰当。
广州的现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有海外的,更有土生土长的,不只是中华的,更有欧美的。不只有儒道,更有基督和穆斯林。如果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至少在大屏幕的画面上还出现广州的穆斯林画面,将会在多哈这个地方更加突出广州的包容并蓄开放多元。
广州要加快带入世界的步伐,要让世界更加看到广州在中国的位置,广州必须走在开放的前头。
希望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让世界看到一个根本不是想像中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广州,不是张艺谋导下的中国概念。而是世界的广州。
无论如何,谭晶要是再唱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请一定给她一首中英文都唱的激情广州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