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理财财经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华尔街 |
分类: 投资国际 |
资产缩水是伴随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现象。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应该是“有选择地”买进的好时机。注意这里我强调的是“有选择”。因为,在危机时刻能够有胆量、有实力抓紧机会去购入那些曾经想都不敢想的资产,绝对是正确的战略。中国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实事求是地讲,宏观策略及时且准确。如果能够在微观上落实无误这应该是中国在海外扩大经济实力的绝佳选择。一切顺利的话,这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最近,中铝利用可转换债券增持澳洲力拓的股份应该是不错的一招棋。尽管能否成为现实还要经过股东大会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就出手的方法和选择的时机和对象来讲,比以往的海外并购是个不小的进步。到目前来看,能够竞争的对手不多,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一个重大的转变是改变了过去紧盯银行和美国的方法,这是最值得称颂的地方。尽管这些是通过以往的教训得来的,但能够迅速转变策略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中国另一家资源公司也正在并购澳大利亚的另一家金融公司,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实际上,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买什么?何时买?怎样买?应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我看来应该贯彻下列基本方针:积极稳妥,考虑长远,量力而行,仔细研究,由小到大,出手谨慎。象最早试图购买美国银行或金融机构的方法,还是有很多教训的。不仅因为银行业太敏感,还因为银行业是政府注意力最高的行业。当然,购买银行后的经营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投行,主要资产是人,管理这样的团队难度太大。历史证明,外国资本购买美国银行或金融机构,能够成功的很少。从当年的日本,到后来的欧洲,看看那些欧洲的大银行所购买的美国金融机构,有哪个成功了呢?几乎没有。因为文化差异,等那些美国本土的骨干出走另起炉灶后,这些机构实际上剩个空壳子,根本不可能带来预期的利润,白花冤枉钱。所以,海外并购要量力而行。要买那些自己能够驾驭和掌握的东西,或者能够尽快改造为我所用的东西。
今天蓬勃有消息称,中国四川一家较小的汽车生产公司参与竞购美国的“悍马”分厂。尽管这家四川汽车公司净资产才1亿多美金,但目标却很高。我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确切,从直觉上来讲,象“蓬勃”这样的资讯机构,望风捕影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换句话说,这大概不是空穴来风。假如这是真的,我倒真的为那家四川的公司捏了把汗。先不说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仅就购买这样资产的目的来看,就有很大的商榷余地。谁都知道,悍马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是世界上耗油量最高的汽车。车型设计完全是模仿美国军用吉普或轻型装甲车的样式,而是在美国消费者一味追求大车的趋势下诞生的。经历高油价的冲击以后,悍马的销售一落千丈,成为通用的巨大包袱。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汽车发展的大势应该是朝着更加环保、低能耗、新能源和轻型与小型化发展。悍马与这样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即便是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大的销售市场和发展空间。更何况这么小的一家公司,有多大的实力能够完成这样一笔海外交易。即便是有银行参与,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硬吞下了这么一个巨大的悍马,不知道这家公司将来怎样消化?所贷款项何时能够靠悍马的销售来还清,但愿不会是简单地为中国的银行系统的呆账坏账加码就谢天谢地了。所以,进军海外绝对要量力而行,更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还要记住一个铁律:大多数公司开始倒霉都是由于在错误的时间吞下了不适合自己的资产。纵观海内外企业的兼并历史,这已经是一个反复证明了的实事。增加中国自己的一个这样的案例代价太大了。
几年前,一家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一家欧洲大公司的美国分公司也是个笑话。花了几千万美元,买了一个开发设计的公司。一年至少花几百万美元维持运营,却没有任何产品和收入,怎么能够维持?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并购常常是打着拓展业务的旗号却行浪费资本之实。
总之,中国海外并购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利与弊需要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水平。